你寫日記嗎?

你想像中的日記是什麼模樣?充滿積極與規劃,還是對內心的失落與探索?

時間飛逝,從這篇臉書貼文起算,轉眼之間,我已經用 Memos 寫日記超過一年了。

寫這篇文章,是想跟大家分享我選擇 Memos 的原因、這段期間的心得,以及為什麼我認為它是「寫日記」這件事上,最適合我的工具。

不過,我們還是先從「為什麼要寫日記」開始說起吧!


為什麼我要寫日記?

前面提到的臉書貼文,有指出其中的原因,那時的我是這樣說的:

因為想要記錄當下的想法和心情
現在回想當時,我只會覺得那時的日子很充實
但我已經不記得那時自己都在想些什麼、擔心什麼
 
美好的一面,很多時候是給別人看的
對我而言,我更想知道,那時的自己,是如何的狼狽、焦慮與不安
唯有這些,才能讓現在的我產生共鳴,進而更加理解自己
 
可惜,我已經很難回想起來了
雖然肯定有留下一些文字記錄,但說真的,我早已忘記它們在哪
真的太可惜了!

對那時的我來說,寫日記可說是一種「讓自己變得積極」的方法。

不過,現在的我,不太喜歡用這種「過於積極」的角度來看待這件事情。

我覺得這樣的心態,對「寫日記」而言是不健康的。

這個就跟〈《高效原力》書評:做人要 NICE,不要 SMART? 〉中提到的,對「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這類心態的反感一樣——不用那麼複雜啦!

寫日記的意義

我想說,寫日記絕對有它積極的一面,但我更希望這是一個附帶的結果,而不是目的。

如果你問我「那什麼才是目的?」,現在的我會回答:

寫日記的目的,就是讓自己的內心狀態——尤其是那些負面的情緒、焦慮與不安,有一個可以安置的地方,讓它們暫時被溫柔地放下來

隨著年紀的增長,我對於這類「心靈需求」可謂是愈來愈有感。

對我而言,它比任何時間管理或積極向上的方法論,可能都來得重要。

一言以蔽之:我需要一個歸屬


說完寫日記的原因與需求,接下來討論用什麼工具來寫。

傳統寫日記方式的困擾

如果你能夠用紙本來寫日記,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理想的做法,繼續保持即可!

如果你跟我一樣對於寫字有困擾,或者更依賴數位工具,那麼我可以先分享我的嘗試與經驗 。

過去我曾嘗試過用 Notion 寫日記:開一個 database。

它功能強大,彈性高,但在寫「日記」這件事上,就顯得有點殺雞用牛刀了——很多次嘗試,都持續不了多久 。

像 Bear、UpNote 這些「類 Evernote」軟體,相較於 Notion 它們更輕量,理論上是更合適的選擇。

相關文章:

因為結構簡單,只要下一個標籤或建立一個筆記本,就可以開始寫了。

我也試過一陣子啦!但還是覺得不盡理想。

回顧體驗不佳

用這些筆記工具來寫日記,最大的困境究竟是什麼?

我認為是「回顧」。

換句話說,它們最大問題在於「回顧體驗不佳」。

以 UpNote 為例,想像一下(圖片中並不是日記,主要是要看 UI),你要回顧上個月或這一週寫的日記,那你一定是一個一個點擊

在這個中間選單中,一個一個點擊在這個中間選單中,一個一個點擊

這真的很不方便!

使用 Notion 的 database 也有類似的情況,當然你說 database 可以把內容直接顯示在畫面上。沒錯,我做過,但如此一來,該欄位的排版方便程度也會大幅下降。

上述這些我都試過,但我覺得回顧或做記錄時的阻力,都會造成我很難持續用它們來寫日記。

此外,筆記軟體中往往混雜各種資料夾、標籤、專案,這對寫日記也是一種干擾

就在這個山窮水複疑無路之際,所幸,我發現了 Memos。


開源工具 Memos 簡介

Memos 是一款開源、輕量級的備忘與記錄工具,主要以「即時、簡潔、時間序列」為核心設計理念。

MemosMemos

它不像 Notion 那樣強調多層次的結構,也不像其它筆記軟體那樣重視分類或標籤——儘管它也支援標籤。

而是介於「社群動態」與「個人備忘」之間的形式

每一則 memo 都像是一則私人動態(要公開也是可以公開),簡單、快速地記下當下的心情、想法或待辦事項。

最重要的是,你可以將它部署在自己的電腦或雲端主機上,資料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這點對於在意隱私、希望長期保存紀錄的使用者來說,格外重要。

Memos 適合的使用情境很多,從寫日記、每日小結、靈感閃現、到工作上的備忘都能涵蓋。

它的極簡設計也讓人更容易持續使用,不會有「要寫很久、很正式」的壓力。


請容我再進一步闡述:為什麼 Memos 很適合寫日記

Memos 的優勢

Memos 的介面非常簡潔,就像極簡版的臉書塗鴉牆

打開畫面,就可以直接開始寫下一則「memo」。每一則都是獨立的段落,依照時間排列,上下滑動就能瀏覽,不需額外點擊。

那太久以前的日記怎麼辦?它有「行事曆」可以選日期,方便你回顧——這是你在臉書開小帳號所做不到的了,哈哈哈。

這樣的設計,剛好切中我對日記工具的核心需求:

特點 說明
時間軸式介面 像社群平台一樣滑過紀錄,近期回顧自然流暢
輕量書寫 不需標題命名(這很重要)、不用整理,寫下來就好
支援搜尋與標籤 想找內容時,仍可精確搜索
自架、資料自有 無需擔心平台關閉或資料隱私
專為記錄而生 與筆記工具不同,更適合日常心情與思緒的流動式記錄

綜上所述,Memos 就像是一個「寫給自己的社群平台」,也是我理想中日記工具。


我的 Memos 書寫經驗

心動了嗎?別急,不妨再聽聽我的使用感受。

其實我並不是每天都寫一回,而是想到什麼就會寫下來。雖然不一定是每天,但數量確實不少。在一年多的使用時間裡,大概寫了 600 多則吧:

635 memos in 413 days

參考前面說的,我想再聊聊,我的一些使用細節與心得。

關於標題

寫 memo 不需要對日記標題進行命名,就像寫社群發文一樣。這一定程度降低了寫日記的摩擦力。

筆記軟體大部分時候都需要對標題命名。雖然我們可以用日期當作名稱,但多一個標題就多一個阻力

當然,也有些人樂於為每天的日記下一個好標題,所以這點見仁見智。

要用標籤嗎?

一開始我會對這些日記用標籤分類,方便回顧。

這個習慣顯然是我從筆記軟體帶過來的。

但隨著日記數量越來越多,我覺得標籤也漸漸成為了一種負擔:一來是標籤太多,二來是很多事情難以分類——這成為了另一種寫作上的摩擦力。

因此,我個人推薦不要為你的 memos 加上任何標籤。

寫就對了!

怎麼部署比較好?

雖然前面說了它這麼多好話,但有一點是我們不可忽略的,那就是你要自行「部署」。

換句話說,如果你沒有部署這個工具,那你根本就無從使用!

這對不熟程式的人來說,是一個困擾,甚至是主要的門檻。

既然推薦了它,這部分我會另寫一篇文章來介紹與討論——甚至是兩篇,請不用擔心。

順帶一提,我自己是用 Docker 本地部署。


小結:留下些什麼

在〈小步舞曲〉MV 中(實際取自電影《藍色大門》片段),陳柏霖說:

這個夏天,雖然好像什麼都沒做過就過去了,但是總是會留下一些什麼吧!

留下什麼,我們就變成什麼樣的大人。

即使忘掉我前面說的那些寫日記的理由,作為一個人,我也想留下一些什麼

而在 AI 時代,這樣的意念,只會更加強烈而已。

如果說公開寫作是試圖為別人留下些什麼,那麼寫日記就是為現在的自己留下記錄。

看看 5 年、10 年之後,我又變成了什麼樣的大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