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太大怎麼辦?——接受殘缺與遺憾
各位朋友們,新年快樂!2025 年到了!而我又好一段時間沒寫 Weekly Review 了😅
這是第 40 期。從本期開始,我決定不再於標題前方放期數前綴,讓它看起來更自然。
對我來說,一篇文章究竟要放「心得」還是「Weekly Review」,有時候真是想破頭——作繭自縛的範例。
兩者其實很難有明確的分界,真要說的話,較零碎、個人的部分我會放這裡。較完整、面向客觀事物的看法,則偏好放心得。
這篇文章想分享一些最近的雜感,有點零散,請多見諒。
各位朋友們,新年快樂!2025 年到了!而我又好一段時間沒寫 Weekly Review 了😅
這是第 40 期。從本期開始,我決定不再於標題前方放期數前綴,讓它看起來更自然。
對我來說,一篇文章究竟要放「心得」還是「Weekly Review」,有時候真是想破頭——作繭自縛的範例。
兩者其實很難有明確的分界,真要說的話,較零碎、個人的部分我會放這裡。較完整、面向客觀事物的看法,則偏好放心得。
這篇文章想分享一些最近的雜感,有點零散,請多見諒。
眾所周知,學英文不僅是軟體工程師的常見需求,更是許多台灣人的長期課題。
我自然也不例外。
為了彌補自己在英文聽力和閱讀之間的落差,我最近開始重新練習英文聽力。而我使用的素材,如標題所言,正是 BBC 6 Minute English 節目——外加 AI 🤖
多年前第一次轉職求職之際,曾考過一次多益(當公務員時完全不需要這東西XD),我的總分為 785 分,閱讀拿到 440 分,聽力則只有 345 分。
兩者相差了 95 分。
這樣的差距與不均,難免讓人不快,也反映了許多台灣人的常見問題:我們能讀懂英文文章,卻無法聽懂簡單的日常對話。
提升英文聽力的動機很多,比如希望進入外商工作,或是在國外旅遊時能與當地人交流等等。我應該屬於前者。
在台灣,生活中缺乏自然的英文環境,我們必須自行尋找適合自己的練習方式。
在嘗試多種方法後,我發現目前的方式相對簡單且可持續,不會太過負擔。
至於有沒有效,等我實踐一段時間後,再向大夥報告🫡
上星期日,我參加了小賴的《給網站工程師的網路課》,獲益良多,有必要寫一篇文章分享。
但本文並不是上課筆記,而是想談談我作為一個轉職軟體工程師,學習網路知識的不同階段歷程,以及這堂課如何彌補了過去的不足。
如果你對這堂課感興趣,但不知道自己適不適合,推薦參考下面兩篇文章:
看完之後,能一定程度了解這堂課的內容、定位與輪廓。
這是一堂實體課,時長為一個下午(約 4 小時),但資訊量明顯超過 4 小時能講完的內容,可說是非常充實。
如果你也是 Web 開發者,卻仍對網路感到一知半解,相信本文能帶給你一些方向。
本來只打算寫兩篇,現在變成 4 篇了,大綱可參考「系列概述與導讀」。
上一篇,我們介紹了 LeetCode 刷題的準備與基本原則,本篇則要介紹我刷題時搭配的 AI 工具——自定義的 GPTs。
不過有一點需要提醒:你得先訂閱 ChatGPT Plus,才能直接使用他人建立的 GPTs。
話不多說,直接開始正文。
兩個多月前,我發表了〈37,加入健身房,專注 Zone 2〉,宣誓著我投入有氧運動的決心!
75 天過去,我仍持續嗎?還是已經半途而廢?
本文就來整理一下,這兩個月多的變化,以及我獲得的體驗與感悟。
延伸閱讀:28,去了 2 個月圖書館之後
8 月底,我為了「減脂」(嚴格來說是降低體脂率)而報名健身房。
當時的計畫很簡單:不涉及重訓(另有教練),把這個健身房當成「有氧專區」,全力投入有氧運動來達成減脂的目標。
加入健身房的第一個月,跑步機是我的首選。使用方式也很簡單——以 Zone 2 的中低強度運動為主。我不跑步,而是設定坡度,採用走路的方式訓練。
那時我的期望是慢慢來,讓身體自然適應。
這兩個月來,經歷了幾個階段的改變(當然少不了和 AI 討論😎),訓練模式和目標也逐漸調整。
可說是一段「有氧運動進化史」,是不是真的愈來愈好,我敢不說。但顯然更符合我的期待。以下分三個階段講述——純個人經驗,僅供參考。
除了「加碼」組別,2024 iThome 鐵人賽已圓滿落幕,而我也順利完賽。
在讀完〈iThome 鐵人賽 - 得《優選》獎項的寫作心法〉和〈【Day 31】- 忙碌上班族如何在鐵人賽中堅持30天寫作?從靈感到策略:9個關鍵步驟〉這兩篇大作後,我不禁見獵心喜、心癢難耐🤩
也想好好寫一篇攻略,獻給還在觀望中、猶豫明年是否要參賽的你。
雖說是「寫作」攻略,但其實更適合稱為「參賽與完賽」攻略。
本文不會介紹任何寫作技巧,而是聚焦於如何成功跑完這場「寫作馬拉松」——最好再拿個獎!
接下來,我將分享我的鐵人賽參賽經驗,以及一些實際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