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斯多葛——哲學能否成為信仰?
本文講述我開始接觸斯多葛哲學(Stoicism)的契機,以及我挑選的一些素材,還有為什麼我認為自己需要一個價值觀之外的「信仰」。
我得強調,這一切才剛開始,有著強烈的實驗性質。
只不過,基於對自己的了解,我認為斯多葛很可能就是我正在追求的信仰框架。
如果你對此也感興趣,且讓我為你娓娓道來。
本文講述我開始接觸斯多葛哲學(Stoicism)的契機,以及我挑選的一些素材,還有為什麼我認為自己需要一個價值觀之外的「信仰」。
我得強調,這一切才剛開始,有著強烈的實驗性質。
只不過,基於對自己的了解,我認為斯多葛很可能就是我正在追求的信仰框架。
如果你對此也感興趣,且讓我為你娓娓道來。
久違的一篇 Weekly Review!
前幾天聽了〈EP95 |(自)媒體的 AI 焦慮指南 ft. IEObserve & 商周副總編輯吳中傑〉這則 Podcast,覺得挺有趣,也來說說我的看法。
我不一定會重複它,但肯定有共通的論點,本篇主要是個人的 murmur。
附帶一提,本文所說的「創作者」主要是指文字創作,畢竟這是我的領域。但套用在其他類型,比如說影音創作,大概也差不多啦。
如你所知,我絕對稱得上是一個「筆記愛好者」,甚至在 GitHub Profile 中還提到:
喜好寫作與筆記,患有「不做筆記便不會學習」症候群。
這一點也不假,很多時候我確實就是不做筆記便無法學習。
兩年多前,我寫下了這篇〈Logseq 心得:一顆冉冉升起的「卡片筆記」新星〉,宣告我的「筆記人生」進入了一個全新階段——我發現了卡片筆記(卡片盒筆記法)與雙向連結筆記軟體 Logseq。
文中還充滿期待地規劃了系列內容,宣稱要透過一連串教學,讓讀者知曉「卡片筆記」的美妙,讓它不再曲高和寡。
然後呢?就沒有然後了。
這是 Django Tutorial 的第 11 篇,同時也是「Django 專案容器化」三部曲的第 1 篇。
範例程式碼可參考我的 GitHub 專案。
本文相關的程式碼改動,都集中在這個 PR。
「環境不一致」是軟體開發中的常見困境,你用 Windows、我用 Mac,在我的機器上順利運行的程式碼,換到另一個人的電腦可能就不對了。
而「容器化」正是處理這類環境設定議題的主要手段。
容器化技術不僅一定程度解決了「在我的電腦可以執行」的老問題,更在不同面向上,改變了軟體開發的方式。
不止是開發,從測試到部署,容器都佔據了重要角色。
透過標準化的容器環境,團隊成員可以確保程式碼在不同環境中的表現一致。
各位朋友們,新年快樂!2025 年到了!而我又好一段時間沒寫 Weekly Review 了😅
這是第 40 期。從本期開始,我決定不再於標題前方放期數前綴,讓它看起來更自然。
對我來說,一篇文章究竟要放「心得」還是「Weekly Review」,有時候真是想破頭——作繭自縛的範例。
兩者其實很難有明確的分界,真要說的話,較零碎、個人的部分我會放這裡。較完整、面向客觀事物的看法,則偏好放心得。
這篇文章想分享一些最近的雜感,有點零散,請多見諒。
眾所周知,學英文不僅是軟體工程師的常見需求,更是許多台灣人的長期課題。
我自然也不例外。
為了彌補自己在英文聽力和閱讀之間的落差,我最近開始重新練習英文聽力。而我使用的素材,如標題所言,正是 BBC 6 Minute English 節目——外加 AI 🤖
多年前第一次轉職求職之際,曾考過一次多益(當公務員時完全不需要這東西XD),我的總分為 785 分,閱讀拿到 440 分,聽力則只有 345 分。
兩者相差了 95 分。
這樣的差距與不均,難免讓人不快,也反映了許多台灣人的常見問題:我們能讀懂英文文章,卻無法聽懂簡單的日常對話。
提升英文聽力的動機很多,比如希望進入外商工作,或是在國外旅遊時能與當地人交流等等。我應該屬於前者。
在台灣,生活中缺乏自然的英文環境,我們必須自行尋找適合自己的練習方式。
在嘗試多種方法後,我發現目前的方式相對簡單且可持續,不會太過負擔。
至於有沒有效,等我實踐一段時間後,再向大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