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文章:Hexo 部落格心得:一週年總結與持續寫作策略


2022/01/14:雜記已合併為 just a note,請見:合併雜記與 just a note,與我今年的寫作目標頻率

好久沒有寫雜記了!這是第三篇。

往回看了一下前兩篇的雜記內容,好像都帶有點「沉重」或「嚴肅」的意味,難怪後續就略感難產。我想認真思考是好的,但也不需要太正襟危坐。

這篇就回歸一下生活的感覺,比較符合我對雜記系列的期待。

部落格現狀觀察

流量與搜尋

網站從六月下旬建立到現在,流量一直很有限。畢竟除了轉貼到自己的 Medium 和 Matters 帳號,也很少對外進行宣傳。加上早期內容的 SEO 含金量不高,流量可想而知。

不過最近的搜尋點擊數有慢慢增加了,因為我開始寫一些比較容易被搜尋到的主題,比如 pyenv。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很強的動力!畢竟誰寫作或創作會不想被看見,進而為他人提供價值呢?

Google Search ConsoleGoogle Search Console

寫作與產出記錄

作為一個文字創作者,有認真記錄一下整體產出的數據,畢竟我是不折不扣的記錄控。其中讓我比較在乎的是創作的頻率

理想上是一週一篇,且平均每週寫作 1000 字左右。

目前一週平均的創作量有達到 1000 字,但頻率就明顯不足,且可以看出早期的創作量較大,而現在的狀態比較像在吃老本。

不過在這 4 個月的嘗試後,現在覺得 2 星期寫一篇倒也可以,只是每週千字的要求還是要達成。目前創作量勉強算是持平,只是頻率真的要再提升並規律一點!

未來寫作方向

作為一個有熱情的「程序員」(中國用詞,不過我覺得比「軟體工程師」這個稱呼來得更加親民、有趣,因為帶有幾分自娛),還是會把寫作重心放在程式相關的主題上,預計至少佔七到八成。

從「分類」看寫作方向

可以說,我是用網站的「文章分類」來架構自己的創作範圍與主要脈絡,所以目前也僅僅只有 4 個分類,分別是:

  • just a note:程式相關的隨手小記。
  • 雜記:與程式較無涉的隨手小記。
  • 心得:對人、事、物的想法歸納。不限類別。
  • 軟體開發:程式相關的筆記,牽涉較多專業知識或操作細節。

其中軟體開發算是本站的核心主軸。

之後也會小心翼翼不讓分類輕易增加,預計還會再開一個分類叫「side project」來記錄 side project 的開發與學習(主要是 Django)。

簡言之,我希望一半以上的創作內容與程式有關。

從「標籤」看寫作方向

分類這麼少,到底要怎麼樣找到主題範圍更小的文章?就是靠標籤。

分類和標籤不重複,如果一項事物,比如 Python,可以被標籤化,就無須建立分類。換句話說,分類是抽象、主觀的,而標籤是具體、客觀的

除非某一標籤的文章真的很多,值得獨立出來,才考慮為它建立分類。

縱觀目前的所有標籤(出現愈多次字體就愈大,有大小上限),有些重要標籤的「發育」顯然還不太符合我的期待,也就是寫太少了!這就是之後可以調整的寫作方向。

作為一個 Python 的後端開發者,要盡量維持最大字體的標籤應該是:

  • Python
  • Django
  • Docker
  • VS Code(我是工具控)

簡言之就是多寫這類的文章!


小結:如何盡可能持續寫?

雖然不算勤勞的作者,但目前覺得對維持寫作有用的方法與要素不外乎下面這些。

寫作需要反饋

反饋有很多種,最容易得到的反饋顯然就是讀者的瀏覽數據了,而且也很實用。瀏覽量提升對創作者的心理激勵可謂直接而明顯。

一般的寫作平台皆有後台數據,加上文章按讚機制、作者追縱、留言系統等等,都是反饋來源。而自己架站則至少需要 Google Analytics 和 Google Search Console 以取得較詳細的資料。

減少寫作阻力

除了靠自律與認真,減少寫作的阻力也一樣重要。就像在〈我自架部落格的理由與選擇(上)理由篇〉曾經提過的,選擇一個容易創作的環境,是減少阻力的第一步。

建立草稿區,隨時記錄素材

而減少阻力的的第二步,就是隨時記下可以寫的主題或材料。

這一步雖然簡單但真的非常非常關鍵,畢竟很多思考往往就是一閃而過,事後要再重新回想起,可就未必能如願了。

隨手一記可以省去許多煩惱,有空的時候就從草稿區直接抓個主題出來寫,也不用再苦思此刻到底該寫什麼,CP 值極高!目前我都是記在 Notion 裡。

並且,累積草稿與靈感的同時也是在明確自己的寫作方向。

結語:基於自我滿足而寫作

寫東西當然希望別人能看到,不過第一個要滿足的讀者還是自己。

如果真的有點累,暫時寫不動或不知道寫什麼,也不必太勉強而造成壓力。

畢竟,往輕鬆的方面想,反正也沒什麼人在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