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Pixabayfrom Pixabay

任何人類都能使用魔法的時代要到來了——《葬送的芙莉蓮》漫畫第 53 話 | 人類的時代

有了強大的 AI 輔助 ,寫程式再也不是軟體工程師的專屬。

如此的時代巨變,首先讓我聯想到的,就是「芙莉蓮」中的這段劇情。

不過把這個比喻與感受表達得最好的,當屬財經作家王伯達的這篇臉書文

他寫道:

AI 讓更多人,用更容易的方式使用程式語言與複雜軟體。

這讓我想到芙莉蓮的老師,弗蘭梅。

她說服了人類的皇帝,讓人類得以開始研究魔法,魔法不再是個禁忌,開啟了人人有魔法可以練的年代。

顯然,在我這個軟體工程師眼中,AI 就像芙蘭梅,把原本高門檻的知識、技術變成大眾能輕易接觸的工具,讓所有人都有機會參與創造

本文聊聊我作為一個軟體工程師,如何看待這個 AI 普及後的「魔法時代」。


工程師的傲慢:自詡為魔法的守門人

曾幾何時,軟體工程師就像這個世界的魔法使,掌握著一種魔法般的語言——程式碼。

我們用它來創造服務、建立平台、構築起一個個廣袤無垠的數位世界。

然而,AI 的出現,讓一切開始改變。

ChatGPT 問世後,所有的「文本生成」變得簡單起來——包括程式碼。

隨著 AI 持續演進、AI Agent 工具日漸成熟,你越來越常聽到這樣的說法:

我不懂程式語言,但我能用 AI 寫程式。

剛開始聽到這類言論時,老實說,我的內心充滿了鄙夷之情😅

就像師祖賽莉耶說的:「魔法就應該是特別的。

而我也覺得,程式就應該是「特別」的,不是誰都能隨口說自己「會寫程式」。

因為稀缺,所以傲慢

這種想法有道理嗎?也許這是人性的一部分。

作家朱宥勳在《文壇生態導覽——作家新手村 2 心法篇》一書中提到,如果一位文人既會寫散文又會寫詩,他會希望人們稱他為「詩人」。

如果既會寫散文又會寫小說呢?當然是小說家!

所以楊牧是詩人,陳映真是小說家——儘管他們散文都寫得很好

看起來,身為詩人、小說家,似乎比身為散文作家更讓人有一種「特別」的感覺

為什麼?或許是因為——散文的門檻比較低吧。

任何人,只要識字、能表達,都能自稱「會寫」散文(文采如何可以另當別論)。

而寫詩、寫小說這種「陽春白雪」,對我等普羅大眾來說,簡直連想都不敢想!——就像寫程式一樣。


心態的轉變

懷抱著上述的想法(儘管我不是程式界的楊牧),我一直希望自己是特別的。

直到今年 2 月,當 Andrej Karpathy 提出 Vibe Coding 一詞時,我心中的這份傲慢被敲響了喪鐘。

我心想:如果連這種大神級的軟體工程師,都提出並嘗試了這樣有趣的軟體開發方式,那一般人用這種方式來開發自己需要的工具或服務,完全說得通啊!

加上 Will 保哥的各種鼓吹,我對 Vibe Coding 的接納度迅速上升。

什麼是 Vibe Coding

Vibe Coding 這個新鮮的詞彙已經有了自己的維基百科條目

我簡要摘錄如下(定義來自英文頁面):

Vibe coding is a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ssisted software development style popularized by Andrej Karpathy in early 2025. It describes a fast, improvisational, collaborative approach to creating software where the developer and a large language model (LLM) tuned for coding is acting rather like pair programmers in a conversational loop.

簡單講,就是開發者透過自然語言與 AI 對話,反覆修正,一步步建立並完善軟體。

作為一個 Vibe Coder,你不需了解各種開發細節,甚至不用懂程式語言,而是專注於想要達成的目標和功能需求。

AI 成為了翻譯者,把我們的意圖轉化為可執行的程式碼。


心態的改變,讓我開始重新看待「寫程式」的價值本身。

軟體只是手段

越來越多人開始用 AI 寫程式,解決各種日常問題。

近期讓我最有感的是〈【Generative AI 年會】人力少但服務不打折!Peggy Lo:AI Coding 是 NGO 工作者最強大靠山〉。

報導中,Peggy Lo 分享了她在僅有四人編制的基金會秘書處,如何運用 AI Coding 應對龐大的行政庶務與人力緊縮。

透過 AI,她不僅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還能讓服務變得更細緻、更深入。

這豈不是 Vibe Coding 的最佳典範?

我知道,程式從來只是手段。重要的不是「會不會寫」,而是「能不能用來解決真正的問題」。

一方面覺得自己的傲慢有些可笑,一方面也鬆了口氣

我想,我更該在乎的,不是透過 AI 開發到底算不算「會寫程式」。

而是作為一個軟體工程師,我能解決什麼樣的問題


「一般人」的優勢

而且話說回來,我不禁在想,不會程式的人用 AI 來開發,反而有自己的獨特優勢!

工程師多少知道某些技術的困難度,這反而會成為心理負擔,限制想像——覺得 AI 應該辦不到。

事實證明,AI 往往超乎人們的想像——在厲害與不厲害兩個方面都是XD

不懂程式的人沒這層包袱,做事的方式就很簡單:提出要求,請 AI 想辦法實現。

魔法是想像的世界,在魔法世界中,無法想像的事情就無法實現

沒有限制,反而更能天馬行空,專注於達成目標。

雖然未必每次都這麼順利,但少了這些束縛,有時候我認為是一個巨大的優勢。

唉,我就是缺乏想像力。


工程師也要會 Vibe Coding

當然,這不代表工程師就該束手就擒。

相反地,我們更需要進化。

直白地說,我認為軟體工程師比一般人更需要學會 Vibe Coding。

像我這樣一個只熟悉後端的 Python 工程師,面對不熟的技術領域(例如前端),也需要發揮 Vibe Coding 的精神與實踐能力。

善於與 AI 協作的工程師(再加上一點想像力😎),可能是這個時代最有力的創造者。

一般人打造工具,工程師打造系統

我覺得工程師應用 AI 放大軟體開發的能力,理應遠超過一般人。

這讓人充滿期待。

有人說,AI 讓工程師從作者變成了編輯者,讓寫程式像審稿。好像自降了格調一般。

我認為這沒錯啊!重點是——審稿本身就是門技術活

就像我在〈AI 讓寫作變輕鬆了?我可不這麼認為〉提到的,AI 對我寫作的影響:

為了善用 AI 的力量,我發現自己變成了 5 分作者、5 分編輯,而且經常在兩種身分間游移互換:一下子自己寫,讓 AI 看;一下子要 AI 寫、我來看。

AI 的普及,讓我們不僅僅是創作者,也成了編輯,甚至是策劃者。這種角色的轉換增加了工作量和難度,但也讓我們對內容的掌控更為精細。

沒有足夠的經驗,不可能成為優秀的編輯。


總之,我覺得,工程師也好,非工程師也罷,在 AI 面前,我們都是人類,都需要藉由 AI 的輔助,不斷擴展自己的邊界。

這是個令人興奮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