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2 月下旬,我決定晚上(下班後)去圖書館讀書!

原因很簡單,我在家不好讀書,主要有兩點:

  1. 如你所知,房間誘惑較多。不過這點其實還好,畢竟我工作、學習都是在家,所以不是主因。
  2. 這才是主因,因為目前升降桌的燈光、螢幕都是為了「使用電腦」而設計,並不適合用來讀書。

以前我有兩張桌子,直接切換,一張專門用來讀書,那樣比較合乎實際。但換了升降桌後,小小的租屋空間就不夠了,不得不把「書桌」丟棄。

一直都有勉強試著讀書,但效果真的好差!

因為過程很麻煩,要先移開鍵盤,如果滑鼠沒放好,螢幕不時會被喚醒。檯燈我用的是 BenQ 的 ScreenBar,看螢幕很棒,但讀書的話,光源距離桌面又有點太遠了!而且角度也需要再調整。

讀個書猶如愚公移山,最後,我決定放棄苦苦掙扎,乖乖去圖書館!

圖書館是好東西

沒想到,一個月過去,效果比我想像得好耶!

所以我不禁發了這篇臉書,讚嘆圖書館的偉大。

我對自己的期待是這樣:一星期就去個 3、4 次,而且每次大概就讀 1 個半小時左右,時間不夠就 1 小時即可。不求多,只求能持續為之。

這樣做有兩個好處:

  1. 壓力不會太大:雖然讀書沒有健身那麼讓我想逃避🐥,但它依舊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既然如此,還是不要太求好心切,以免適得其反。
  2. 保留彈性,容易長久:雖然目前為止,也才持續了 2 個月左右。但我相信,之所以能夠持續,正是因為我的要求不高!這是我喜歡的實踐風格:適度的努力——適度就好。

還有一個原因是:我往往讀 1 個半小時就會很想回家了!

總之,平日一到四的晚上如果沒事,我就會去圖書館。通常是 7 點到,9 點前離開,我很喜歡這樣的「固定感」。

需要認真讀的書,其實不多

這兩個月,我有一個很直接的感受,那就是:大部分的書,可讀可不讀啦!

說真的,大部分的書,都很難,可惜,難不等於有用

有沒有用,還是看自己所處的階段、狀態而定。當然,書寫得好也挺重要。

不過話說回來,雖然大部分的書,我認為並不值得細讀。但是,想要知道哪些書應該細讀,而哪些則否,基本上還是得把它們都「粗讀」過才行XD

這通常不會花太多時間,了不起幾個小時——或 5-10 小時🤣

我去圖書館的第 1 個月,基本上就是在對過去買的書進行粗讀。不過,粗歸粗,有些地方也很難速速帶過,還是得停下來思考才行。所以有時候幾個小時不夠。

而且,這種「有意識的節奏變換」,真的很需要練習,因為「忽快忽慢」的閱讀會讓人不太適應——我們總是本能地想要勻速前進。

粗讀之後,是細讀

粗讀完之後,接下來就是細讀了。

在我看來,有兩種書需要細讀:

  1. 有些書的「其中一部分」很重要,對這些重要部分進行細讀就好了。比如我已經寫了第一篇筆記的《強健的 Python》,只有前 1/3 我會再次細讀。
  2. 大部分都很重要的書。如前所述,這種書不多,但還是要再次強調,重要與否,與每個人的當前條件有關。對我來說,《Python 工匠》和《流暢的 Python》是值得整本細讀的好書。

這些細讀,往往需要花很多時間。而且,最好(應該說「必須」)搭配實作,不然恐怕也是事倍功半。

而就我的經驗,寫文章也是一種不錯的實作方式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