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文章:去了兩個月健身房之後——我的「有氧運動」進化史

就在今天,我加入了住處附近的健身房會員,正式成為一個可以在健身房打卡的人。

事實上,我本來就有配合的健身教練(在別的地方),所以報名附近健身房並不是為了重訓,而是為了可以更常做有氧運動。

這裡的有氧運動指的不是跑步。除了我實在不愛跑步,右膝的不平衡也讓我不敢讓它承受更大的衝擊力。

所以絕大部分時候,走路和健行才是我的首選——但現在不同了。


今年 5 月做了年度例行體檢,沒想到偏瘦的我(當時 60 公斤,BMI 不到 20) ,體脂測出來竟然有 23% XD。報告直接給了我紅字!

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隱性肥胖」(Skinny Fat)嗎? 我無法接受😂

一週走 30 公里

因此,在 6、7 月間,我增加了步行量,主要是平日晚餐後的走路,還有假日出遊。一週總距離落在 30-40 公里,總步數 7-10 萬步。

配合 4 月開始會不定期自煮中餐。這些改變讓我的體重進一步下降,現在只有 57 公斤左右。

瘦是瘦了,但這不是我主要的追求,我更關注的是體脂,而體脂還未臻理想。

畢竟上述運動, 強度有限,我需要尋找其他方法來改善。

經過一番查詢,我發現 Zone 2 訓練可能是一個好的選擇。


Zone 2 介紹

Zone 2 訓練是一種中低強度的有氧運動,通常被定義為心率介於最大心率的 60% 到 70% 之間

這種訓練方法可以有效提高身體的基礎代謝率和心肺功能,同時不會給身體帶來過大的壓力。對於想要提高整體健康水平和運動表現的人來說,Zone 2 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

這兩年流行的超慢跑就是 Zone 2 的一種實踐。這種跑步方式強調以較慢的速度跑步,讓心率維持在 Zone 2 範圍內,從而達到最佳的脂肪燃燒效果。

兩則 Zone 2 相關影片

在運動方面, 遇事不決看修修。

我推薦下列這兩個跟 Zone 2 有關的影片:

看完之後,這樣的概念確實深得我心,我最喜歡這種中等強度的東西了。

肯定有人不認同,但我一直覺得,沒事不要追求極限——因為極限是不可持續的。 我喜歡持續不斷的小進步, 而非英雄般的大躍進。

(好吧,我承認,如果可以,誰不想當一回英雄呢XD)

總之,看完這些影片後,我內心更加篤定了。


一旦開始並持續,你已經贏過 80% 的人

上一段說,小進步就很不錯了,至少在運動方面,我認為這簡直是真理

為什麼這麼說呢?

第二則影片中提到了政府提倡的「333」:

  • 每週運動 3 次
  • 每次 30 分鐘
  • 心率達到 130 以上

更具體的內容,可參考國民健康署的這個網頁,內涵大同小異。

張修修說,全台灣能做到 333 應該不到一半。

不到一半?

我認為這個說法還是太含蓄了!仔細思考我身邊親朋好友,有可能持續達到 333 標準的人,基本上只有兩類:

  1. 固定去健身房運動的人,
  2. 常常進行戶外活動(跑步、爬山、打球)的人。

這樣的人多嗎?對我來說,屈指可數。當然這其中有「圈子」問題——我不是運動圈的人。

但我仍敢大膽妄論,真的達到 333,甚至能持續(養成習慣)的人,全台灣不是不到一半,而是低於兩成。

換句話說,雖然 333 理論上是一個入門低標,但如果你能持續做到,你實際上已經贏過 80% 的人了。


小結:均衡與人生

有些事情,你得拼盡全力才能獲得, 比如在大公司升職加薪、律師國考,或是在重要的比賽中名列前茅。

然而,還有另外一些事情, 你根本不需要(也不應該)使出全力——只要六、七分力就夠了。它們更期望你在每一天、每一周、每個月,持續投入,穩步前進。

這個過程往往沒有太多激情,就像在健身房裡的 Zone 2 一樣,平淡無奇,卻能帶來長期的健康效益。

就這樣,一段時間過去,你可能會發現——你好像有點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