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Sam Chiversby Sam Chivers

幾天前,我收到了一封來自 Pocket 的電子郵件,開頭是:

感謝您的閱讀:Pocket 向您道別
 
我們有一些重要訊息要和您分享:幾經思考之後,我們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我們的先存再看和內容探索應用程式 Pocket 即將結束服務。

如你所知,知名的「稍後閱讀」服務 Pocket 已經被 Mozilla 正式宣布將於 2025 年 7 月 8 日停止服務。

對許多知識工作者來說,這是個令人感慨的時刻,Pocket 的結束讓我們再度體認到:我們存下來的東西真的大多都沒有看

不過,資訊囤積還是要繼續😎,所以本文會介紹兩個,我覺得還不錯的替代品,並說明我的選擇與理由。


什麼是「稍後閱讀」服務?

「Read It Later」(稍後閱讀)是一種資訊整理的方式,也是一種使用習慣。

它允許你在沒心情或沒時間的情況下,把重要但無法即時處理的內容先存起來,日後再回來閱讀。

對知識工作者或資訊成癮者來說,這類服務是不可或缺的夥伴。

從食譜、文章到影片,這些被儲存下來的內容,構成了每個人專屬的知識倉庫。

Pocket 的歷史與末路

Pocket 最初於 2007 年推出,原名 Read It Later,曾是稍後閱讀服務的代表性工具。

它支援多平台、介面友好,並在 2015 年被 Mozilla 收購後,整合進 Firefox 成為預設功能之一。

我正是在那時註冊的帳號。

然而,如果你也是它忠實的用戶,一定會發現,這幾年它的使用體驗在持續下降:進入主頁後,推薦內容越來越多,幾乎形成了一種干擾🤬

上個月底,Pocket 瀏覽器擴充功能因為不符 Google Chrome 的新標準(Manifest V3)被下架——這對這類服務可是致命打擊。

這些變動,讓我開始認真思考替代方案。


我詳細考慮過的方案有兩個,以下是它們的簡介。

Raindrop.io:穩定、清爽、夠用就好

Raindrop.io 是我最終選擇的替代工具。它的介面簡潔、設計現代,重點是沒有多餘的推薦或雜訊,讓我可以專注在自己儲存的內容上。

它也有付費功能,可以月付或年付,年費約 30 美元。不算貴。

稍後閱讀工具的基本要求

其實,對於這類服務最重要的功能要求,不外乎以下兩者:

  1. 一定要有瀏覽器外掛。
  2. 一定要有手機 APP。

兩者的重點都在於——讓你可以隨時儲存資訊!

滿足這些要件之後,才需要討論資訊主頁設計得如何、是否簡潔等等。

Raindrop.io 主頁Raindrop.io 主頁


Karakeep:開源、自主、需要投入

Karakeep 是另一個替代選項,走「自己掌控」路線。它是一個開源稍後閱讀工具,讓你可以自行部署。

上述的要件 Karakeep 也全部滿足:瀏覽器外掛、手機 app。

對於喜歡研究技術、重視資料主權的人來說,它是一個非常有吸引力的方案。不過,這也意味著你得自己架設伺服器、維護系統與備份資料。

本來我已經開始著手準備 Karakeep 的 Docker 容器了。但後來想想,我使用這類服務的需求,就真的只是當作「資訊倉庫」而已——簡單才是王道。

所以我最終選擇了 Raindrop.io,因為它「剛剛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AI 摧毀了「稍後閱讀」嗎?

部分新聞提到:

Mozilla 表示,關閉 Pocket,是因為「人們儲存與閱讀網路內容的方式已經改變」。

究竟是什麼樣的改變呢?

有一說是 AI 帶來的影響,我乍聽還有點不解,心想:「兩者有關係嗎?」

對此,ChatGPT 是這麼解釋的:

用戶心態改變:人們變得更不願「儲存之後回來看」,因為他們潛意識相信「到時我可以問 AI 就好」。這不是功能問題,是動機被削弱

哈哈,好像有幾分道理!

但不管怎麼說,可以確信的是——我依舊需要這類服務。


小結:我對「稍後閱讀」服務的基本態度

我覺得稍後閱讀這類服務,不值得把它作為一個資訊整理或吸收的重心——所以我鮮少在這些服務中,為儲存的內容分類、做筆記。

把它視為一個隨手可得的工具,最好可以被替代。

不可否認,在 AI 時代,資訊囤積的價值正進一步下降。甚至可以說,資訊或知識越來越不值錢了。

真正值錢的還是個人的經驗和觀點,而這些並不是「稍後閱讀」服務能為你提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