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8 月下旬開始使用 Logseq,一開始的動機,就只是為了背單字,且看中了它的快閃卡片(flash card)功能。

結果 3 個月過去,筆記軟體是用順手了,但學英文、背單字的事,已完全拋諸腦後。

這星期重新思考了這個議題,試著找出發展不如預期的主要原因。經過一番歸納,發現 3 個主要問題,在此寫下來,作為方向調整的參考。


一、想培養英文閱讀習慣,還是要挑真心有興趣的內容才行

從英文的聽、說、讀、寫四個方面考慮,我目前工作中真正用得上的,只有讀而已。

主要用途是閱讀程式類的英文教學文章、文件,它們的用字、難度都不會太高,只是我的閱讀能力不強,所以速度偏慢。

換言之,英文閱讀能力的提升,最符合我的當前需求。所以打從一開始,我就只有考慮「讀」的事,但僅僅這一項,也是沒做好啦!主要的問題有 3 點。

一、閱讀素材(對我而言)困難度太高

想到以閱讀的方式學英文,就直接聯想到一些「高大上」的內容,這無疑是個錯誤的起步。比如這篇〈What does GPT-3 “know” about me?〉,斷斷續續看了好多天,也很容易需要查單字、製作卡片。

這樣的學習,不僅充滿阻力,常常中斷,也很難稱得上效率。

我總是在太在意「一定要在文章中學到新單字」這件事,而忘了原本的初衷不過是想「增進英文閱讀速度」而已。

二、選擇的內容,大部分我都沒興趣

承上,因為只想到「高大上」的題材,又不想限於程式、科技類,所以反而會看一些即使翻譯成中文我也不會想看的文章。

這造成的結果很直接,就是閱讀的意願極其低落,連個火都升不起來。

三、製作單字卡片過於耗時

又是「求好心切」造成的反效果,一張 Logseq 單字卡常常需要花費 5-10 分鐘來製作,而且挑的單字偏難,常常很抗拒複習。鵝……這卡片豈不是做心酸?

我的 Logseq 單字卡我的 Logseq 單字卡

四、小結

所以,修正的方向應該是——就乖乖閱讀程式、科技類文章吧!有單字再記,沒單字就算了。

仔細想想,這不是非常淺顯易懂的道理嗎?只能說,緊貼著事實思考,真的不太容易,常常一不小心,就讓「想要」凌駕於「需要」,默默在心中畫起了美好大餅。

然而這餅,有毒啊!


二、Weekly Review 寫四休一限制

沒錯,才寫到第 3 期,我又在想著怎麼「限制」的事了。

這個限制就是:當連續出刊 4 期 Weekly Review 時,下一週要「強制休刊」。而如果本來就斷斷續續,三週曬網兩週捕魚,自然不會觸發這個限制。

說起來,如第一期所言,這 Weekly Review 我是把它當作「偽電子報」在寫,只不過我不那麼堅持要連續週更,而更加重視自己對內容的認同感。

像朱騏那樣,能連續週更 1 年半以上,當然是很令人佩服的。只是在取捨之間,我還是不會把「週更」的重要性放在第一位——這不代表我不想保持紀律地寫。

為什麼要限制?

會有這樣的考量,一方面是這系列不是「聚合器」(指幫你收集資訊、摘錄重點,省去你自行過濾的時間)型的內容,我不會因為看了一堆文章,因而有更多題材可寫——我只打算寫自身的思考與反省。

其次,即使把篇幅控制在千字左右,這 3 期下來,一篇平均還是要花上 1.5 小時才能完成。文字的流暢與邏輯的合理,不能因為篇幅較短而輕忽,仍需要一定的心力編輯,所以時間難再向下壓縮。

因此,出於「避免彈性疲乏」考量,我還是決定加上硬性限制,這也是我的風格啦!

未來某期,我會討論(反省)這種主動限制的「簡潔主義」價值觀,在實踐上會伴隨的缺點與盲點。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