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AI 時代的生存指南(二)數位斷捨離〉發表後,又過了兩個月的時間,就像文中說的,要持續數位斷捨離,可一點也不簡單。

不過沒關係,我還是會繼續嘗試與實踐下去。只不過,數位斷捨離跟許多好習慣的養成一樣,多多少少都會消耗你的意志力,以達成一定的慣性。(當然如果你並不真的喜歡這件事,那最終依舊不會形成慣性)

如果同時還有其它目標追求,確實不宜對自己太過嚴苛,以免「全軍覆沒」。

不過其中一種數位斷捨離實踐,我倒是持續了好幾個月,效果不錯,而且我也推薦你這麼做——那就是「散步時,不要用手機」。

Cal Newport 為什麼沒有社交媒體帳號

Cal Newport 在這則〈The Perks of Living Without Social Media | Cal Newport〉影片中,講述了他不用任何社交媒體的理由。

一言以蔽之就是:為了保持無聊

對,就是無聊,就是你所認知的那個無聊。

Cal Newport 對於無聊有著自己獨到的看法,我引用影片中的一些論點(由 ChatGPT 整理):

  • 當你在手機上安裝了這些容易上癮的應用程式後,手機成為了你分心的默認方式
  • 只要稍微感到無聊,你就會拿起手機並開始滑動社交媒體
  • 當你感到無聊,本能會驅使你做一些有生產力的活動,但手機會中斷這種驅使,使你只看著那片發光的玻璃
  • 當你不使用社交媒體,手機上沒有太多有趣的內容可以查看,這將使你更多地專注於周圍的世界和你的思考
  • 這是你反思自己,了解自己的好與壞,以及你在生活中所關心的事物的時候

如果你已拜讀過他的《深度數位大掃除》,上述這些論點可能不會讓你感到太新奇。

但是,經過這幾個月的不帶手機散步體驗,我覺得我還是大大低估了「無聊的力量」

無聊的力量

我不妨先問問自己:「以前帶手機去散步時,都在做些什麼?」

其實在「河濱之於我」有提過,就是聽 Podcast。除了 Podcast,還有極客時間的一些程式課程。

這些行為看似充實,但如果讓現在的我來評論,我認為還是有點「不健康」。

為什麼?

就像上面提到 Cal Newport 的看法,這些行為都有「為了讓自己不無聊」的成份在。因此,我始終得不到無聊的力量。聽這些東西,只能算是一種廉價的自我滿足

那,什麼是「無聊的力量」?

反思與發想

無聊的力量,就是創造

一直 input,沒什麼了不起。在這人手一機的時代,搭配無線耳機,除了睡覺,你可以無時無刻都在 input。

但這些資訊中的絕大多數,對於我們整個人生,又能有多少影響呢?我高度懷疑

並不是說這些資訊無益,它們可能是製作精良的「知識大禮包」。但一直輸入,會讓人沒有足夠時間思考,停留在淺薄的層次,這就是我前面說的「廉價的自我滿足」。

持續輸入反而稀釋了那些最重要的事物。

這毋寧是現代生活的常態——好的東西,總是被平庸的東西,分散了注意力。

我的河濱思考

好的河濱散步體驗,就是要無聊,真的無聊!

我只能「徒手」思考

這幾天的經驗是這樣:走到河濱後,腦子不禁開始飛速運轉,因為沒有手機干擾,我只能想想最近有哪些想做的事,然後就一發不可收拾——我有好多想做的事。

腦海中開始一一盤點、發想怎麼做比較好。

你會驚訝地發現,其實自己的大腦擁有很高「轉速」,是手機和各種雜訊拖累了它!

不過這種高速狀態不會持續很久,大概 15-30 分鐘吧!大腦也會是累的。

剩下的時候就放空即可,因為已經心滿意足了。

不想散步時還要思考?單純放空我也是非常推薦的!再怎麼樣都比聽手機內容強得多,不誇張。

寫下來

最後一步,就是寫下來。剛剛散步有著各種發想與創造,有些是點子,有些是具體行動方針,不妨在回來後,打鐵趁熱,儘速將它們寫下來。

下面這篇隨手筆記,就是我今晚在河濱走完路後想到的重要事項,回來後立刻寫下來,你看,我這不就完成了第一項了嗎?(不久後第二項也完成了,偉哉河濱!🫡)

Logseq appLogseq app

附帶一提,寫下來內容只要大概即可,剛好能看懂就夠了,而且只要列個幾項重點,就已經功德圓滿。

這種簡單、清爽的感覺,又不禁讓我感受到「清單式筆記」的美妙了。

相關文章:從 WorkFlowy 到 Logseq——我偏愛「清單式筆記」的四大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