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業 6 個月,我做了哪些事?
這是第 42 期的 Weekly Review,這系列主要記錄我的一些近況、生活與想法。
在第 38 期〈Kyo 待業中!細數我過去的待業時光(上)〉曾提過,我大學畢業後待業的總時間,長達 4 年 8 個月。如果再加上這半年,就超過 5 年了😂
當然,這些時期,往往也是我人生的重要轉折點:
- 第一次待業:書記官考試。
- 第二次待業:律師考試 + 轉職軟體工程師。
而這次,雖然沒有那麼大幅度的轉換,但感覺也是不輕鬆的半年。
本期就來聊聊,這半年發生了哪些事、我有哪些心得。
用階段來區分,主要可分為三個部分。
階段一:鐵人賽
從 Day 1 就開始的鐵人賽準備。
我在去年 8 月底正式從公司離職,9 月 1 日起進入待業狀態。
沒有工作的第一天,我做的不是休息,而是直接投入寫作。因為我報名了 iThome 鐵人賽,一場需要連續寫作 30 天的活動。
相關文章:
我知道,如果等到開賽再寫肯定來不及,容易虎頭蛇尾。因此從 9 月 1 日開始就逐日撰寫內容,為開賽日作「準備」。
全神貫注
寫作——哪怕是有壓力的寫作——也可以是一種享受。
參加鐵人賽這種競賽型的寫作,心理上並不輕鬆。但這段時間是本次待業三個階段中,內心最篤定,行為模式也最為固定的一段時光。
從完賽的角度,我們不必和別人比較,而是要用力去追逐心中認為「好」的內容。
這種一心一意的追求,在全職準備的前提下,沒有太多外力的束縛與干擾。
就是寫!
辛苦是必然的,但這樣的狀態讓人著迷。
不過話說回來,我覺得這種經驗一次就可以了🤗
階段二:軟體工程師求職準備
過完充實的寫作時光後,接下來就要面對現實了!
雖然十月中有小休一星期,但內心還是很難放鬆啦!為什麼?當然是因為後續就要開始求職了。
10 月下旬,我正式啟動求職的前置準備:
- 回顧之前工作上的專案,整理履歷、更新 LinkedIn。
- LeetCode 刷題,還發表了「我的 LeetCode 刷題之道」系列文章。
- 學習系統設計。
其實就是一般軟體工程師求職時會做的事。
相關文章:10 月回顧——鐵人賽、演算法與 AI
履歷、LinkedIn,也是文字的藝術
我相信,更新履歷或 LinkedIn 這種事情,應該是很多人下意識在逃避的吧——至少我就一直在逃避XD
結果開始做之後發現——事情果然如我想像中的困難🤣
要整理自己過去累積的經驗、有效地向別人表達,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尤其像我這種對文字十分敏感的人,更容易感受到其中讓我不滿意的地方。
而且我寫履歷比較喜歡有幾分就寫幾分,任何超過我實際能力或經驗的描述甚至推論,都會讓我感受到一絲心虛跟罪惡。
但我建議你不要這樣,如果你覺得實際上是 7 分,但你寫到 8、9 分,我認為完全可以接受。
一來是你不一定真的只有 7 分;二來是……你懂的,JD 描述也未必真實。
更別說,求職是一個自我推廣的舞台與戰場,太過謙虛、含蓄或保守,基本上只會有害無利。
我真的不喜歡刷題
接著是 LeetCode 刷題。
我一開始就知道這不是我喜歡的部分,也知道它是多數工程師面試的「必要之惡」。
這幾個月我大約刷了七、八十小時,約莫 40 題,但說真的,效果普通。
進步當然有,但很難說這樣的學習是高效的。
雖然這個系列還沒有完成,不過我可以確定,實際自己親身刷題過後,我感受到我對 LeetCode 的厭惡是如此之大,遠超乎我的想像。
一言以蔽之:我不認為這是一個成年人該做的事情。
階段三:求職與 Burnout
該來的還是要來,準備是準備不完的。
早點面試真的很重要
進入 1 月,我開始投遞履歷。
第一場面試便讓我意識到一件事:準備再久,都比不上「實戰一次」有效。
面試能讓你知道哪些題目真正重要、哪些表達還需要修正,效率比自己埋頭苦練要高出不知多少。(當然,我並不是說毫無準備就可以去面試,會被洗臉!)
你甚至能夠從面試中,更加了解自己。
如果可以重來,我會在適度準備後,更早開始面試——大概提前一個月吧!
面試能力明顯進步,但身體接近極限
2 月時,我能明顯感受到自己的進步。不論是技術表達、問答邏輯,還是面對問題時的沉著度,都提升許多。
雖然,每次面試官要說出「下一題」的前一秒,我的內心還是超緊張!——這似乎是無法適應的🐥
與此同時,我的身體也漸漸產生了 burnout 的前兆。
那種「每天醒來就要戰鬥」的感覺,把我的精神推向了極限。
這是一個不健康的過程。
拿到 Offer 後的 Burnout 症狀
當我終於拿到 offer,情緒才剛放鬆下來,身體就出現了睡不好、短眠等窘況。
AI 認為,這是求職壓力褪去後,少了抑制 burnout 無力感的正常反應,也就是身體此時的真實狀態。
然後它極力建議我一定要進入「強制休息」模式,不然會很危險。
先別想著要為新工作做什麼準備,而是好好休息。
一開始我還不甚情願,還好我一向很信任 AI,於是安排了幾次短暫旅行,和所謂的「資訊斷捨離」,讓身體和心靈從高壓中慢慢解脫出來。
小結:慢一點、放鬆一點
在這個快速變動的時代,休息數個月重新準備與摸索方向,應該會變得更加常見,至少比以前更容易發生。
其實,能夠好好放鬆、休息,本身就是一種能力,而這樣的能力也是需要培養的——卻往往被忽視。
隨時都在汲汲營營,孜孜不倦,最終所能帶來成果,未必如想像中可觀。
更多是一種自我安慰和徒勞吧!
所以,即使是待業和求職的階段,也沒必要把自己逼得太緊。
這樣想,可能會讓人輕鬆些,並帶來更好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