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Elizaveta Rusalskayaby Elizaveta Rusalskaya

2024/05/18:刪除「萬年苦惱:發文的頻率與長度」與「合適的文長與我的打算」兩段,相對較個人化的內容,使文章更緊湊。

與「持續寫作」議題相關的文章:

2018 年 2 月,我開始在 Medium 平台上寫作,並持續了好幾年。直到去年 6 月,我終於下定決心,雖不完全脫離 Medium,但改用 Hexo 靜態框架、GitHub Pages、獨立網域「kyomind.tw」,建立自己的 blog 來進行文字創作。

其中的原因與方案選擇過程,以及如何透過 Notion、VS Code 實踐 Markdown 寫作,我已透過下列三篇文章,詳加表述。

系列:我的部落格寫作

  1. 我自架部落格的理由與選擇(上)理由篇
  2. 我自架部落格的理由與選擇(下)選擇篇
  3. Notion + VS Code:我的 Markdown 寫作工作流
  4. Hexo 部落格心得:一週年總結與持續寫作策略

本文目錄

  1. Hexo 部落格一週年:為什麼我選擇獨立?
  2. 如何看待流量?
  3. 流量的陷阱
  4. 寫作方向的摸索
  5. 寫部落格的幾個好處
  6. 最大好處:寫作即思考
  7. 如何持續寫作 Part 2
  8. 結語:寫滿一年,你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就以本文,為整個系列劃上階段性句點。


Hexo 部落格一週年:為什麼我選擇獨立?

本站第一篇文章是去年 6 月 24 日發表,也就是上述的「理由篇」,最近剛滿一年了,是時候該來好好整理一下,這一年之間,有關部落格寫作的心得與總結。

這篇剛好是全站第 40 篇文章,可謂別具意義。

有別於常見的個人年度回顧與展望,既然是部落格的週年紀念文章,闡述重心自然會落在「寫作」這個主題上。其中也包括最重要的——寫作對我的影響

為什麼我選擇獨立?

在這之前,我已經在 Medium 上寫了四年多,為什麼要離開呢?這個問題已經在前述「理由篇」中有所回答。

然而一年過後,我發現,獨立意義與價值,遠遠超出了當初的想像。

在 Medium 平台上寫作與自架部落格寫作之間的巨大差別,可參考這篇臉書貼文

全方位寫作回顧

這些內容加起來,即使不算面面俱到,也講述了部落格創作所能夠帶來的眾多價值——以及掙扎

好,就讓我們開始吧!


如何看待流量?

公開寫作」不談流量,難免有點不食人間煙火。

說起來,這並非我第一次回顧整個部落格的發展,早在去年 11 月 7 日,就發表過這篇〈聊聊接下來的寫作方向與如何持續寫作〉來階段性整理:我的部落格寫作歷程。該篇文章可以視為本文的「前傳」。

前傳的內容不多,一來是才寫四個多月,二來是那時的「部落格流量」才剛剛起步。

流量的意義與價值

關於流量,我想說的是:流量確實重要

只要你寫了一段時間,流量也開始慢慢增加了,你就不免發現,流量數據真是一只魔戒啊!——讓你無時無刻都想要關心它 XD。

雖然你也可以宣稱自己才不管流量:想寫就寫,高興就好。然而就我的經驗看來,儘管不願承認,但流量真的是寫作的最大動力,沒有之一

別誤會,我並不是主張流量就是愈多愈好,因為流量也存在著「先天條件的限制」。

流量的先天條件

比如,一個寫給相關從業人員看的軟體技術部格落,和一個給普羅大眾看的美食、旅遊部落格相比,其受眾母體恐怕有著十倍、甚至百倍以上的差距。如果流量真的是愈多愈好,那我們根本不應該寫小眾主題了。

所以,流量雖然重要——因為它大大影響了寫作的動力——但也不是唯一。我們只要在自己「想發揮影響力的領域」,取得一定的流量成長,就已然值得肯定。

與自己賽跑

換句話說,自己和自己比——和過去的自己比,有所成長,不斷成長,就是我心中流量的意義。

倘若缺乏數據的參考,往往難對文章迴響給出具體的評斷,寫作上可能容易迷失方向,進而放棄。

因此,讓你知道自己正在進步,就是流量數字的核心價值所在。

流量的陷阱

儘管流量很重要,但我還是建議:寫作的前半年,可以多多探索寫作的方向,先不要急於追求流量的成長。

我相信——愈來愈相信:只有找到自己適合的方向與節奏,長期寫作才有可能實現

一開始通常需要時間摸索,尤其是對於本來沒有寫作習慣的人,更是不能急。

本站一年的流量成長

從下圖可以看出,前五個月的流量真的非常低迷,不要說成長了,第三、四個月甚至還「倒退嚕」!其中的原因是:我第一、二個月還有在臉書 Medium 中文社團轉貼自己的文章,但反應平平,後來就作罷了。

Google Data StudioGoogle Data Studio

直到 2021 年 11 月,流量才開始有所起色。就像前面所言,如果前半年就死盯著這些數字糾結,恐怕多看幾眼就忍不住放棄了。

此後每月小幅提升,今年 4、5 月因為各轉貼了一篇文章到臉書社團 Python Taiwan,所以流量得到了陡然的上升。而 6 月至今並沒有再轉貼,回歸正常,但還是比 2022 年初有著成倍的增長。

這些數字對許多大咖部落客而言,連零頭都算不上,但對我自己,已足自豪。


寫作方向的摸索

我究竟要寫些什麼?」可能是寫作——尤其是持續寫作——最最最難的大哉問。

靠著一時興起,要寫個三、五篇或許不難,但要能夠一年、兩年地持續寫下去,「寫作的方向」至關重要。

而方向的摸索,說真的,一點也不簡單,且無法一概而論,我只能分享我自己的看法。

如果你本來就有明確的主題,已經可以藉此不斷進行創作,那確實非常幸運!大部分人如我,應該還是在這些方向上,有過非常多的迷惘與苦惱。

因此,我的建議與看法有三。

一、半年為期,盡力嘗試

上一節已經提過,前半年可以不要太在乎流量,想寫什麼就寫什麼。所以這個時候,最重要的就是「想→寫」:

先不管三七二十一,全部寫出來就對了!

如果要給個具體的數字,我覺得先寫出 20 篇再說,平均每篇要有 1000 字,也就是先寫出 2 萬字!

此等要求顯然不低,但如果你真心想要找到寫作方向,則通常需要付出這般代價。

再來就是從這 20 篇文章中歸納,看看自己寫這些文章的「吃力程度」、「滿足感」、還有獲得的「流量」如何。如果寫起來感覺很吃力,那建議不要作為方向,除非你同時也很滿足——我寫了很多這樣的文章。

即使寫起來有滿足感,也最好要考慮一下流量(即主題建議別太過冷門),如前所述:流量是對寫作動力的重要補給。如果流量一直沒有起色,動力遲早也會耗盡。

必須說明,半年只是一個大概,如果半年後還是沒有方向,那就再半年,再寫 20 篇。一年過去,只要有持續輸出,你還會毫無頭緒?——幾乎不可能

二、取捨以突顯

好了,經過步驟一的努力後,只要能確實寫個一、二十篇,我相信通常會有方向,甚至會有很多可行的方向!

唉呀!您真是太幸運了——甚至過度幸運。

這時難免就需要有所取捨,畢竟時間精力總是有限嘛!(你能全寫就當我沒說 🤩) 

對此,我建議以這兩個主要切入點來作為寫作方向上的取捨

  1. 個人獨特性:如果這個方向目前寫的人不多,或者我能夠把它寫得比網路上 95% 的文章都更好、更特別。那別疑遲,選擇它!好好發揮,這是你的「獨特性」;反之,如果寫的人已很多,而我也沒什麼特別想法,則建議捨棄。
  2. 自我代表性:如果方向是我的熱情與投入所在——我想要認真表達這一方面的內容,作為個人重要特質的展現。那麼,不管寫的人多不多,我都應該選擇它。

這兩個切入點,能夠套用在本站的大多數長篇文章中。至於短篇,相對隨心所欲,不必太過拘束。

三、自我滿足與流量的平衡

再次提醒——流量很重要,但不是愈多愈好。

以我自己為例,目前站上流量最多、同時也是用戶閱讀時長最長(平均達 8 分鐘)的一篇,卻是和程式毫不相關的〈中信 My Way 數位帳戶:開戶、升級與使用心得〉,對此,我只能憂喜參半。

喜的是它畢竟帶來了可觀的搜尋點擊量,一定程度地增加了網域的 SEO 權重。部落格有了流量,看著 Google Analytics 數據不會讓人太失落。

而且,並不是文章長,讀者實際閱讀的時間就會長。還得看文章「寫得有不有趣、有沒有用、會不會吸引人想繼續看下去」。否則落落一篇長文,我讀完第一段就關掉,數據一樣不好看。

可以推測,這篇確實一定程度符合了目標讀者的需求,所以才能有好的效果。

但是!這個主題並不是我的熱情所在,也不是我想要呈現給別人的重點特質,它只是因為受眾母體大,所以在流量上有著天然優勢。(雖然,我的文筆也不錯啦!😚)

僅此一篇,我便再也不寫這類文章了。相反地,我視它為「大魔王」、視它為挑戰——我要寫更多技術或心得文,從它手上搶過全站流量的百分比。

簡單來說,自我滿足的前提,還是要有基本的流量——花一堆時間寫卻沒人看,真的很心酸。有了基本流量,達成理想與現實的初步平衡,便可不必再大力追逐。

不過,如果流量就是你最大的滿足感來源,那就全力衝吧 XD!


寫部落格的幾個好處

「寫 blog 的好處」這個命題能找到的資源已經足夠豐富,這裡只集中講述三個「寫作對我的正面影響」,這些影響往往讓你更願意寫,形成正向循環。

寫作即學習

寫作即文字版的「費曼學習法(Feynman Technique)」

有些技術主題真正下筆時,才發現自己的觀念並不清晰,甚至搞錯了,根本沒有能力向讀者重新轉述——因為邏輯很卡。此時少不了要再爬爬文、查詢官方文件,釐清自己的思路。一篇文章寫下來,對學習觀念的重塑與鞏固有一定幫助。

不過前提是你在乎表達內容的正確性。

我覺得,寫作帶來的學習助益,主要還是以「穩固」或「沉澱」原有的學習內容居多,它當然無法完全取代主動輸入的部分。

所以它是雖是好處,對我來說應屬於「附加」利益。

寫作即記錄

這不是廢話嗎?

這裡想強調的是,過去和現在的你,究竟有了多少差別與成長,沒有記錄,很難有感。而文字就是最好的記錄。

看著自己 3 年前寫的文章,你是否會覺得不好意思?甚至感到不忍直視?我會!那就表示有進步。

最大好處:寫作即思考

有些事情——尤其是複雜的事情——沒有寫下來,真的很難有效思考

在《卡片盒筆記》中有這麼一段,一位歷史學家拜訪費曼,偶然瞄到他的筆記本,不禁讚嘆這些筆記是「如此精彩的費曼思考紀錄」,然而費曼卻立即表示:

這些並不是我思考過程的紀錄,它們就是我的思考過程,我其實是在這紙面上思考

「喔,你在腦子裡已經先思考過了,但思考過程的紀錄還是在這裡」歷史學家說。

「不是,它不是記錄而已,真的不是。那是在工作。你必須在紙面上工作,這就是紙上

這段內容實在太令我印象深刻。寫作,在某些時候,就是這樣非常有效、甚至無可取代的思考方式。

思考的生長

以我自己為例,很多想法、方向、答案,都是在開始動筆後才浮出腦海的。換句話說,過去好些文章的好些內容,都是在下筆之後,以原有的智識為基底,以外在的文字為輔助,被迫「生長」出來的結果。

這是為什麼我們應該寫作——因為我們值得「更透澈的思考」

不過,不可否認,其中的過程,往往很辛苦。以本文為例,前前後後寫了大概一星期。在下筆之前,腦中只有非常模糊的概念。具體要寫些什麼?看著 Notion 頁面好幾次:我想不出來,我只想逃避

一旦開始寫,你才無法逃避,只好一次又一次,把一章一節、一字一句,慢慢生出來。一旦開始寫,你才有機會,超越原來僅止於空想的自己,更上一階。


如何持續寫作 Part 2

在前述〈聊聊接下來的寫作方向與如何持續寫作〉的文末,我提過一些我認為能夠持續寫作的要素,可視為 Part 1。如下:

  • 寫作需要反饋
  • 減少寫作阻力
  • 建立草稿區,隨時記錄素材
  • 基於自我滿足而寫作

歸納本篇內容,我再總結下列 5 項,作為「持續寫作之道」的補充,即 Part 2。

一、追求屬於自己的流量

流量的重要性,文章一開始就已經有所強調,並進一步指出:那些流量,最好是出自於自己真心想寫、具有個人特色的內容。

過度追求流量,容易患得患失、適得其反。不在乎流量,違反人性,也難以長久。

二、寫作需要方向,方向需要摸索

寫作也好,人生也罷,想要有所累積,略成氣候,明確的前進方向總是少不了。

更簡潔地說:持續寫作,也是在尋找人生的方向。而一開始尋找方向的手段,就是先寫個 20 篇再說!

找到自己適合的方向,持續寫作很可能就不再是苦惱,苦惱的反而是沒有足夠的時間!

三、尋找自己在寫作上的「滿足感」

前面提到,寫作對我而言最大的價值就是「更透澈的思考」。

但這裡並不是期待每個人都要以思考為樂。前面還有提到寫作即「學習」、「記錄」,如果這樣模式讓你喜歡、認同,那麼以此模式展開的寫作習慣與風格,可能就是你持續的最大泉源。

四、細細觀察,消除寫作的「不適感」

和前述「減少寫作阻力」有些雷同,但也不盡相同。

短篇的苦惱」就是典型的例子。為了能夠「勤於發文」,我建立了「just a note」分類,並且製作專屬封面圖片,省得每發一篇就要找圖,都旨在降低寫作阻力

這些努力都失敗了——我依舊無法頻繁發文。後來才明白,根本的原因是:在部落格上發短文,就是我所不願,會讓我感到不適

所以無論我怎麼嘗試減少阻力,可能都是枉然;而同樣的內容,發在個人臉書,卻往往能夠信手捻來,不費太多力氣。

換句話說,真正適合我的短篇發文模式,不是降低發文門檻,而是在「適合的地方」發表。

這些細節與差異,往往需要細細觀察才能發現。

五、追求神之一手

神之一手,取自《棋魂》,在此指「代表作」。

不過要以「追求作表作」為動能,通常要先滿足前述 4 項,先讓寫作步上軌道。這些條件具備,就等於打造好了誕生代表作的溫床。

若能到達這個境地,關於「如何持續寫作」這一命題,相信你已經沒有太多遲疑。


結語:寫滿一年,你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總的來說,要說寫部落格只有好處沒有壞處,未免太過樂觀。

不過仔細想想,我還真難想到寫作有什麼具體缺點——曠日費時?這倒是不假,或許也只有這個而已。

話雖如此,寫作也未必是最適合你的方式。網路時代,自我表達手段不限於文字,還可以拍影片、錄 Podcast 等等。當然,你也有不表達的自由。

這裡想強調,如果你願意,不顧一切地寫個一年,那麼時間不會辜負你。或許到頭來,你發現自己並不適合,從而決定棄筆,也不失為一個選擇。

又或許,某一天你突然感受到,過去一字一句所鋪陳的創作熱情,終於開始熊熊燃燒。你最動人的故事,才剛要揭開序幕。

凡此種種,誰知道呢?——試過的人知道。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