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原力》書評:做人要 NICE,不要 SMART?
文章目錄
這是一篇非常「個人」的書評,只講我有興趣的部分。
老讀者都知道,我對於「生產力」一詞,往往抱持相對負面的態度。你也可以說是我的偏見——I think it’s toxic。
尤其是那些對於生產力的極致追求,我不喜歡,也不認同。
就像我在〈訂戶限定 12:聊聊寫作 × 我反對生產力最大化 × 再度退訂 Notion AI〉中說的:
在 AI 時代,人不應該(或者說不值得)這樣生活、那樣學習。
不過,多虧好友朵琳小姐的推薦,我還是看了這本書,並且寫下了這篇書評。
我認為本書確實有可看之處,值得留下幾筆。
如開頭所言,我只講我有興趣、認同的部分,其餘就直接省略了。
作者簡介:Ali Abdaal 是誰?
Ali Abdaal 是一位從醫學院畢業(也當過實習醫生)的 YouTuber、生產力作家與線上課程創辦人。
他以分享學習技巧、生產力工具與深度工作法而聞名,經營的 YouTube 頻道累積超過數百萬訂閱者,是當代最具影響力的「生產力 KOL」——或許沒有之一。
說真的,我對這位作者並不熟悉。我只知道他是個 YouTuber,並且有一個「生產力」的頻道——我想你知道這些也就夠了。
我為什麼想讀這本書?
除了朋友的推薦,另一方面,我多少還是對這類主題有所興趣。(我只是通常不會照做而已😅)
或者說,我不認同的生產力是「做很多事」。
如果重點是把事情做好,仍然值得了解、追求。
這本書雖然名字叫 Feel-Good Productivity,但它並不是教你怎麼躺平做事,而是引導你用更溫柔、有效的方式對待自己的生產力。
本書強調「讓你感覺良好」的生產力,不是用意志力硬撐,而是設計出一種讓你自然想做事的節奏與習慣。
溫柔而非紀律
我覺得「溫柔」是其中的重點,畢竟生產力一詞往往和「紀律」、「自我要求」掛勾,從而給人一種沉重的感覺。
而本書卻強調要先讓「自我感覺良好」,哈哈哈!這不像一般生產力 KOL 會說的話。
對自己溫柔,你才會感覺良好嘛!
我承認,這個切入點確實吸引了我。
很大程度上,本作可能比 Cal Newport 的任何一本書更適合一般人XD
以下是我認為本書的三個重點,從我最有感的開始。
一、要 NICE,不要 SMART
你想必聽過「SMART 原則」,這是職場中常見的目標設定工具。它重視明確性與可衡量,適合追求具體成果的情境(比如升遷、考試、減重等)。
但我相信沒幾個人真的會用它的設定或執行目標。
一般而言,SMART 原則主要出現在……你的簡報中。
原因是,SMART 固然好,但它也太「重」了。
當你只是想建立一個新習慣、趕快開始行動、或找回對事情的熱情時,SMART 往往太冰冷、太遠、太無趣。
它更適合中長期目標。
NICE 原則
本書 NICE 原則提供了一個更貼近生活、更具行動力的替代方案。
NICE 四原則是這樣的:
- Near-term(短期):設定在近期內能完成的目標。
- Input-based(以輸入為本):聚焦在自己可控制的行為,而非結果。
- Controllable(可控制):減少因外在因素導致失敗的風險。
- Energizing(激發活力):目標要讓你想做,而不是逼自己完成。
我們常常設定的目標太大、太遙遠,結果不是拖延,就是陷入無力感。
而 NICE 原則的設計,是讓你今天、此刻就可以做點什麼,而且做完之後會覺得「我還想繼續做」。
Input-based——以輸入為本
這 4 個元素中,其實真正打動我的只有 Input-based(以輸入為本)。
它強調:你不用管目標為何,只要管「此時此刻我應該做什麼」。
比如「閱讀 30 分鐘」、「散步 10 分鐘」,而不是「為了學習而閱讀」、「為了健康而散步」等等。
我非常非常喜歡這個看法!
因為它讓我的壓力大幅下降,確實有兌現書名的承諾——Feel Good!
以學英文為例
以我為自己為例吧!
學英文、考多益,太沉重(主要是太遙遠),想想就累了。
那每天聽半小時的 BBC 6 Minute English 如何?
我感覺好多了!
認真思考、計較今天聽的這半小時,對於長遠的英文聽力究竟有多少助益,實在是一件令人不太愉快的事情。
而 NICE 原則(或說其中的 Input-based 原則),則切斷了這項關聯!——你只管現在要做啥即可!哈哈哈。
SMART vs NICE
書中還列出了幾個對照範例,幫助我們更清楚兩者的差異:
領域 | SMART 目標 | NICE 目標 |
---|---|---|
健康 | 三個月內減掉 10 公斤 | 每天運動 30 分鐘,實作有趣且可控的運動項目 |
事業 | 兩年內升為高級經理 | 每週花一小時精練一項專業技能,並主動回饋 |
教育 | 兩年內完成碩士學位 | 每天花 30 分鐘複習課程,提升理解力並回顧過去作業 |
這些例子讓我們更聚焦「今天做什麼」。
不過我的標題有點取巧啦!作者並沒說不要 SMART,而是建議可以用在長期目標。
總之,想要 feel good?Let’s be NICE☺️
接下來這兩點就比較老生常談了。
我之所以選擇了它們,主要是因為——我一直做不到😂
二、休息,比你想像得更重要
我們對「休息」的認知,很多時候都太表面。
什麼「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啊,豈不是又陷入了 SMART 的沉重感?
書中最有趣的部分,是強調「工作中需要的休息,遠比你想像的多」。
書中提到,有研究指出最有生產力的人,其實是那些願意頻繁且深度休息的人——不是那種工作一小時休息五分鐘的節奏,而是例如「工作 52 分鐘、休息 17 分鐘」這樣的模式。
你不要太認真——我是指對這段內容別太認真XD。這些可不是什麼嚴謹的研究。
那些工作中更常休息的人,是不是如書中所言,有著更多「產能」,我持懷疑態度。
但是,退萬步言,休息的重要性,確實值得一再強調。
因為我們都不擅長休息。
我們既不想休息——只想兢兢業業,為目標奮鬥,也不會休息(只會滑手機)。
很多我們以為的休息,其實根本不是休息!
三、提防「消耗型行為」
最後一個重點,是書中提出的「兩張清單法」:
- 一張是你在疲憊時會做的「消耗型行為」。
- 一張是可以真正讓你補充能量的「充電型行為」。
精力耗盡時,我們會做的事(消耗能量) | 替我們充電的事情(真正補充能量) |
---|---|
看 IG、滑抖音 | 散步、練習樂器 |
躺著滑手機、看 Netflix 或電影 | 聯繫朋友、共進晚餐 |
不斷查看 X 平台、對世界憤怒 | 前往健身房或做伸展 |
吃不健康的外賣 | 冥想、瑜伽等身心運動 |
如你所知,現代人常見的休息,往往是「消耗型行為」,而不是「充電型行為」。
當你精力耗盡時,大腦會自動尋找低門檻快感來逃避,而這些通常是消耗性行為,而不是休息。
這些資訊,對你而言可能早就不是新聞。
你知我知——但我們就是做不到,或沒做好。
「列出兩張清單」的做法,有助於把下意識的行為轉成有意識的選擇,幫助我們從疲憊中走出來。
顯然「身體力行」比「我知道啊!」重要得多。
結語:對自己溫柔
整體而言,這三個觀念看似簡單,卻都牽涉到一個更深層的問題:
我們怎麼與自己相處。
生產力不該是「把自己榨乾」,而是學會「善待那個正在努力的自己」。
要溫柔且寬容。
這不容易呀!因為生產力往往給人「你必須勤奮」的禁錮感。
這也是為何像 Ali Abdaal 這種靠販售「生產力秘技」的 KOL 寫出這樣的一本書時,我會覺得有一種「反差」,進而被吸引了——你贏了!
平心而論,這本書對我唯一的啟發,就是 Input-based,但這很重要。
光憑這一點,我就願意為它寫一篇書評。
因為它讓我在日復一日的 Input-based 活動中,更加自信與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