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Sam Chiversby Sam Chivers

相關文章:35,開始備戰 2024 iThome 鐵人賽

從九月初開始,我投入了更多心力在今年的鐵人賽創作上。

這一次寫文章,畢竟是要參加比賽,還要連續發文 30 天,寫作量巨大。相比以往三天曬網、兩天捕魚的獨立部落格寫作,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實際的感受是:更辛苦,而且讓人很想逃避XD——因為你的文字會被評審!

加上我又心心念念想要拿獎,以至於才開始沒多久,就有一種力不從心的感覺。我深刻感受到創作過程中帶來的壓力與精神消耗。

這讓我不禁擔憂:「真的能在開賽日前囤完 20 篇文章嗎?」

不行,我需要助手!


重啟 Notion AI

想到「寫作助手」會想到什麼?當然是 AI 囉!

於是我拿出了信用卡,刷了一個月份的 Notion AI。因為我的草稿都在 Notion 上,所以這個選擇是再合適不過。

一年多前我曾經寫過這篇〈15,付費一個月後,我還是退訂了 Notion AI〉。事實上,中間我又付費過一次 Notion AI,但還是沒有續約。

所以這次算第三次使用了,希望它可以分擔一點工作。

感覺如何?——確實比前兩次的使用體驗都來得好!這部分的提升,我認為主要來自於 prompt 與 UI/UX 的加強,而不是背後的 LLM 變得多聰明了。

總之,Notion AI 有比較好用了,讓我有點考慮在完賽之後,仍繼續付費使用它。甚至考慮再為它寫一篇文章☺️


AI 讓寫作變輕鬆了嗎?

那麼,Notion AI 讓我的寫作過程變得更輕鬆了嗎?

這取決於你如何看待寫作。

如果只是想把文章大致寫完、語意通順,那麼我認為 AI 確實讓寫作變得更輕鬆了——甚至可以說「輕鬆許多」。

你再也不需要再去看一些奇怪的書,教你怎麼在 15 分鐘內寫出 1000 字的爆紅文章。畢竟有了 AI,15 分鐘都夠你寫一本書了!

但是,你我都心知肚明,這種文字往往缺乏足夠的吸引力——或說「個性」。畢竟人人都能透過 AI 大量產出這類內容。

可以說,對我而言,有了 AI 輔助,部分寫作環節確實變輕鬆了——但整體沒有,因為要做的事更多了。


AI 輔助寫作,人類的角色轉換

我覺得「整體」沒有變得更輕鬆,是因為下列的「角色轉換」緣故,讓我娓娓道來。

沒有 AI 的時代

在沒有 AI 的時代,作為文字創作者,我們主要的角色分配大概是 10 分作者、0 分編輯(這裡指的是比例)——寫就對了!

對自己的內容品質比較有要求的作者,則可能是 9 分作者、1 分編輯,或 8 分作者、2 分編輯。

我屬於吹毛求疵的人(真的不是很必要😂),大概可以來到 7 分作者、3 分編輯。

我在發文前後會經過幾次全文編輯。搭捷運時,也會用手機看自己的文章,找找錯誤、文句不夠通順之處,先截圖,然後回家修改。

極限差不多就這樣了! 沒有人喜歡當編輯,就像沒有人喜歡寫單元測試——因為真的有點無聊。誰不想要大刀闊斧地創作呢?😎

AI 輔助時代

有了 AI 以後(無論是 Notion AI 或 ChatGPT),情況大大不同。

為了善用 AI 的力量,我發現自己變成了 5 分作者、5 分編輯,而且經常在兩種身分間游移互換:一下子自己寫,讓 AI 看;一下子要 AI 寫、我來看。

AI 在某些地方確實比我寫得快又好,比如請它介紹一下 Django Ninja 的特色, 這類內容相對制式、創意的成分較少,全都自己寫,那該多辛苦?

一人分飾兩角

它寫完後,你又得化身編輯看看結果合不合意。不行就得再修。自己寫的東西不滿意,再請它當編輯,給出改善意見。如此反覆,直到大功告成。

這種寫作體驗很難說好或不好——但確實變得更複雜了。

就像使用 GitHub Copilot(或時下流行的 Cursor)寫程式,我們常常需要中途停下來過問、請教 AI,同時又要當它的監督者。

如果目標只是「寫完」,那花不了多少時間。但如果目標是「寫好」,則其中的「戲」可比以前要多得多。


小結:當個人愈來愈難了

AI 的普及,讓我們不僅僅是創作者,也成了編輯,甚至是策劃者(叫 AI 幹活)。這種角色的轉換增加了工作量和難度,但也讓我們對內容的掌控更為精細。

創作不再是單一的過程,而是成了一場「與 AI 的持續對談」

高度自我追求的創作者,必須不斷反思、修正、和 AI 討論,這讓創作變得更具挑戰性——當然,也更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