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 Notion 滿 3 年,為何我仍「不推薦」用它來管理你的人生?
文章目錄
by Myriam Wares
2024/11/19
:刪除並整合內容約 2000 字,更少的廢話!
2024/06/10
:端午節🛶更新!編輯全文,刪了超過 2500 字,讓文章再次緊湊!
2024/01/21
:新增文章〈為什麼你「不需要」所謂的人生管理系統〉,可視為本系列的番外篇暨總結,建議先讀完本文,再閱讀這篇新文章。
2023/12/31
:新增文章《人生 4 千個禮拜》筆記(一)病態的生產力,可與本文相互參照,更容易理解「生產力最大化」這類思維背後的代價與隱憂。
Notion 這款強大的筆記軟體服務,從 2018 年開始打響名號,短短數年之間,襲捲全球,在中文世界收獲了不少使用人口——包括我。
回首 10 年前的筆記霸主,應屬當時剛成為獨角獸(估值達 10 億美元),鋒頭正健的 Evernote。那時如果你跟別人說你有在用 Evernote,而對方也知道那是什麼,很可能對你肅然起敬,表示佩服。
畢竟,在遙遠的 2012 年,熱衷於使用筆記軟體的人,相對還是小眾。
10 年後的今天,我們所處的世界,已和過去大不相同,堪稱是筆記軟體的戰國時代。選擇五花八門,讓人眼花撩亂。
對許多人而言,筆記軟體更是工作與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放棄 Evernote,擁抱 Notion
2020 年我曾在 Medium 上寫過這篇〈心得 |《曼無止盡》第40期:Evernote 的重生之路〉,祈禱著 Evernote 不要倒閉。
然而不久後,我就正式棄用 Evernote,改以 Notion 作為我的筆記主力。
經過 3 年多相處,我對 Notion 有了比較完整的心得與評價。如標題所言,我並不推薦用 Notion 來管理你整個人生,或試圖將它打造成一個可以掌握一切的主控台——儘管這聽起來確實很吸引人。
至於「為什麼不?」,則是這整個系列文章所要探討的。
系列:Simple Notion
- 使用 Notion 滿 3 年,為何我仍「不推薦」用它來管理你的人生?
- 少則得,多則惑:使用 Notion 時的兩個常見陷阱
- Notion 資料庫「反複雜」使用指南
本文目錄
- 系列簡介
- 文章架構與組成
- 誰用 Notion 管理人生?
- 無所不能的 Notion
- 起:淺嘗輒止的 Notion 懷疑論者
- 承:大量使用 Notion 做筆記
- 轉:參加 Notion 訓練營
- 最大的收獲
- 合:我對 Notion 的最終理解——簡潔才是王道
- 維持工作流持續運轉,是個「體力活」
- 你是哪一種人?
- 想要不等於需要
- 無所不能就是 Notion 的最大缺點
- 無所不能的「詛咒」
- 結語:最小阻力之路
系列簡介
整個系列主要圍繞「如何簡單用好 Notion」這個議題展開,介紹我的看法與實際使用場景,並對 Notion 的一大主流——All-in-One 式使用——提出不同意見。
這類 All-in-One 使用方式,常常伴隨著下列描述(承諾):
- 我用 Notion 高效管理工作與生活,告別瞎忙,重新找回人生主導權。
- 透過 Notion「打造○○系統、輕鬆整合✕✕」,讓我可以一站式管理一切。
- Notion 幫助我實現夢想,完成目標,創造屬於我的美好人生。
是不是覺得有點眼熟呢?😎
而本系列的核心精神,正好相反。
主要探討「如何簡潔使用 Notion」:既沒有要打造「○○系統」,更無意追求 Notion 成效最大化,以免它成為一種潛在的心理負擔。
Notion 這麼棒,真的會變成心理負擔嗎?我這 3 年的結論是:「會,而且很容易。」所以我們才需要有意識地使用,於是有了本系列的誕生。
文章架構與組成
系列共有 3 篇文章。第 1 篇用來點題及論證,進而推導我想要表達的核心價值觀——Notion 簡潔之道。
第 2、3 篇則是關於我使用 Notion 的具體場景、曾經遇過的困境,並著眼於如何避免這些困境。
對教學有興趣可參考: Notion 教學:10 個我最常用的 Markdown 語法與快捷鍵介紹
在我看來,工具的技巧,並非重點。重點在於「為何這樣用?為何不那樣用?」——我會表達對此的反省與思考。
一言以蔽之,我的核心看法是:工具不應成為「焦慮感」的來源。
你可以把這篇文章當作是一篇摸索期間長達 3 年的 Notion 旅程心得——從期待出發,歷經追求、自我懷疑、疲憊與失望,最終回歸簡潔。
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由 Notion 所掀起,有關「提升個人生產力」的萬丈波瀾,與它所帶來的美好「願景」,以及這樣的願景與美夢,為何會變成一種負擔。
誰用 Notion 管理人生?
很多人在文章與影片中分享自己如何用 Notion 高效管理工作與生活,進而「打造○○系統」,達到掌控一切的效果。
這種筆記軟體的「新玩法」,是 Notion 誕生之前少見的,要說 Notion 是以一己之力,打開筆記工具的新格局,大概也不為過。
之所以提到 Evernote,除了因為我曾經是它的愛用者外,也因為在 Notion 誕生以前,它堪稱是筆記鐵王座上的王者。
現在,Notion 接替了它的王座,而且看起來還會稱霸好一段時間。
無所不能的 Notion
Notion 之前,筆記軟體大多只是用來記錄文字的工具——而 Notion 改變了這一切。
它不僅是筆記工具,還可以是資料庫、wiki,甚至能管理專案和團隊協作。
一旦了解了 Notion 的無限可能,心中不免浮出一個「願景」,這也是 All-in-One 流派的提倡者們,所大力鼓吹的「Notion 使用價值觀」:
善用 Notion 的各種功能,最大化提升你的生產力,讓你的人生更加美好!
有了這個願景,你可能也會和我一樣,認真在乎起自己是否真的有「善用」它。
畢竟有 Notion 這把「牛刀」在手,我卻只拿來殺雞,豈不是一種大大的「浪費」?
然而,正是這樣的想法,讓「簡單使用」變得困難。
我的 Notion 之旅
下面就用我的 Notion 之旅,來說明每個階段的我,內心是如何看待這個強大的工具,以及其中的掙扎,與最後的解脫。
它們剛好可以分成四個階段:起、承、轉、合。
起:淺嘗輒止的 Notion 懷疑論者
第一階段:2019 - 2020 上半年。
這段期間就是前面提到的,我使用 Notion 的第一年,此時我仍以 Evernote 作為主力筆記軟體,而 Notion,還只是個配角般的存在。
為什麼?
我的 Notion 啟蒙
毫無疑問,我的接觸 Notion 的起點,就是 Medium 作者黃岳涵的這篇〈矽谷大受歡迎的筆記軟體:Notion.so〉。初看本文,和許多人一樣,我對 Notion 這個新世代的筆記軟體,產生了莫大的興趣。
但實際用了幾天後,我不得不承認,Notion 實在太過複雜!如果沒有下一定的苦工,認真學習它的用法,恐怕很難發揮它的價值。
從該篇文章以後,Notion 在繁體中文市場的知名度逐漸打開——雖然它至今仍然沒有中文版界面😂——大家紛紛開始分享自己使用 Notion 的各種技巧,其中當然不乏前述的 All-in-One 式風格。
比如這篇〈✍️我如何設計個人化 Notion :打造數位分身〉就是我看到的第一篇,關於怎麼用 Notion 打造所謂「人生管理系統」的分享。
矛盾心理
在看完幾篇這種 All-in-One 使用風格的文章後,我的第一個感受是:排斥。
怎麼說?容我引用〈心得 |《曼無止盡》第40期:Evernote 的重生之路〉一文中的主要論點——「簡陋也不錯」:
好像都是在抱怨,然而這些對我來說都算是「無傷大雅」。正因為沒有太多彈性與可規劃的空間,所以我可以專心記事,不用想東想西。
別誤會!時至今日,Evernote 何止是簡陋而已?——我完全不推薦你使用。要用也是用 Bear 或 UpNote 吧!
Notion 願景:一個難以拒絕的誘惑
但話說又回來,當你看到這些 All-in-One 提倡者們,在文章字裡行間所流露出的那份篤定與自信,你能對「我用 Notion 達成目標、實現夢想,創造美好人生」這樣的宏大願景與想像,感到無動於衷嗎?
我不能😂——我心動了!
況且,我也並非不願學習善用 Notion,好讓它大力為我賦能。
承:大量使用 Notion 做筆記
第二階段:2020 下半年 - 2021。
2020 年下半年起,我開始嘗試用 Notion 製作程式筆記,慢慢增加對它的使用比例,但規模都不算大。直到一次契機,讓我開始深入探索 Notion 的可能性。
我逐步將筆記系統全面轉向 Notion,除了記錄程式、閱讀與學習筆記,也包括工作重點、開會大綱,以及寫作。在這段時間裡,Notion 成為了我的主要工具。
人生管理系統?
雖然使用頻率越來越高,但我仍然覺得這樣的用法只是「量」的擴張,並沒有真正挖掘出 Notion 的「工作流」潛力。我不禁懷疑:是否該嘗試更多,甚至把它打造成一個完整的「人生管理系統」?
然而,像 GTD、時間管理、看板法這些主題,對我來說一直是興趣缺缺。要學習這些方法並加以實踐,動力明顯不足。
於是,我選擇了一個更能推動自己的方式——報名 Notion 訓練營。
轉:參加 Notion 訓練營
2021 年底,我參加了雷蒙舉辦的第二屆 Notion 線上訓練營,目標是提升自己的「任務管理能力」。
相關文章:我參加了 Notion 線上訓練營
在訓練營中,我投入了大量時間與精力,學到了許多 Notion 技巧,也初步掌握了如何將這些元素組織成一套完整的「工作流」。
結訓時,我對未來充滿期待,認為這些新技能可以大幅提升我的生產力。
然而,現實並非如此。
我可以——但凡事都有代價
結訓後,我將自己的 Notion database 大幅改造成訓練營中所學的「工流作」模式,並加入了全新的「GTD 看板」來進行任務管理。
一切看似順利,直到一個月後,我發現這套系統過於繁瑣,難以維持。
最終,我不得不將改造的部分全部還原,甚至徹底放棄了 GTD 的使用。
這也是為什麼,我在文末提到要「另闢篇章再聊」心得部分,卻不了了之——因為根本沒有後續,怎麼好意思獻醜呢?😂
最大的收獲
此情此景,大大出乎了我的預料。原本以為:一旦有了「任務管理能力」,我一定可以很快將這些新技能,融入到工作與學習中——然而事與願違。
「賦能式挫敗」
這樣的結果不禁讓人失落——我看似學到很多,卻感覺自己更加無力。甚至一併懷疑起原有的 Notion 用法,是否真的合適?
如此窘境,是賦能也是挫敗,更是對我原有筆記思維與價值體系的巨大衝擊。我不得不好好反省,沉澱自己所有關於 Notion 的理解與美好想像,一步一步思索、推敲,試圖找出問題所在。
從這個時候開始,我才真正意識到:Notion 的「強大與複雜」所帶給我的,與其說是「賦能」,不如說是「負擔」。
同時隱約察覺——或許不是方法有問題,而是我的方向錯了。
重新理解數位工具
雖然未能將所學的一切堅持下去,但我確實成長了——我更懂得如何看待這些工具,讓它們為我所用,且不再敬畏於它們的強大。
我重新理解到:在「明確信念與需求」的前提下,無論功能再多、再強,工具所能扮演的角色,都「必須」是有限的——我們得刻意限制。
這確信與篤定,來自於我在「筆記」這條路上的認真投入,與挫敗。
類似的經驗,讓我想起了〈告別法律〉一文中,曾有過的刻骨銘心感受:
有時候,你的堅定,正來自於過去的付出與失落。
可以說,這份撥雲見日般的自信,就是我所獲得的最大回報。對我而言,甚至是一種「解脫」——從此以後,我停止了對 Notion 的焦慮、追逐與自我懷疑。
就像我當初告別法律一樣。
合:我對 Notion 的最終理解——簡潔才是王道
第四階段:2022 至今。
從前,我不擅長用 Notion 做任務管理,所以懷疑自己:是不是還沒有把它用好?
後來,我有能力且嘗試了,最終得到這個命題的答案:「可以,但不必要」。
能夠不等於必要
很多事情你能,但你不一定想去做,因為價值有限或回報不夠誘人。比如花費 1 小時在網路上比價,最終只省下 10 塊錢,怎麼想都不值。
話雖如此,倘若你可以「持續」使用 Notion 來管理人生中的大小事,讓自己更有生產力、做事更有條理。那這樣的回報,可一點也不低。
然而,在真正付諸實踐後,我發現最大的問題是——要堅持,並不容易。
回報誘人,但代價高昂
一般來說,任何事若需要你天天記錄、日日執行,往往都是很違反人性的要求。
哪怕對我這樣的記錄控而言,我也只會選擇「很少」的事項,在 Google Sheets 進行每日記錄,這些項目一般不會超過 10 個,且記錄的方式都非常簡單——因為只要稍微複雜一點,就註定難以持續。
我的 Google Sheets 記錄一隅
同理可知,想用 Notion 持續運行一個「工作流」,真的實踐起來,可比我上述的簡單記錄,要複雜且耗能得多。
首先你要先設計好整個流程架構、關聯各式各樣的 database 不說,還需要在事物狀態有所變化時,適時地記錄下來,以便及時反映在 Notion 中。
Notion 或許能做出一個,方便你一站式管理「當前人生各種狀態、指標」的儀表板,但其中的「資料」,卻需要你持續手動輸入。
維持工作流持續運轉,是個「體力活」
無論你的「Notion 工作流」設計得多麼精巧——資料庫關聯、自動更新等,很遺憾,對這套「系統」每一天的落實、記錄,大多仍須由你「手動」執行。
儘管網路上有眾多模板可以直接套用,但是,你設計出的工作流,其中最核心的部分,還是只能由你自己人工維護。
這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體力活,大腦的體力活。很多時候,你需要按部就班地完成記錄與填寫,看似條理分明,實則耗費精力。
文章與影片常常強調,用 Notion 管理人生的回報多麼巨大,但很少有人提醒你,這也需要付出相當的代價——你的時間。
如果你也認同《Deep Work 深度工作力》一書中「深度工作一天不會超過 4 小時」的觀點,那麼,記錄工作流的時間代價,恐怕遠比你想像中大。
你是哪一種人?
在我看來,用 Notion 建立一套流程,然後每天 run 這個流程,其中要投入的時間心力與維護成本極高,需要「很大的動力」才能持續。
如果你問我,我並不願意,因為我已經用行動證明——我真的無法持之以恆。
但是,如果你的動力很強,那這套模式就可能玩得轉——你將獲得屬於你的豐厚回報。可我仍想提醒,做這件事之前,我們不妨先自問:「自己是屬於哪一種人?」
第一種人:生產力狂魔
這裡的「魔」是不折不扣的恭維,猶如魔法一般。
你得承認,有些人就是紀律良好且生產力過人,一樣時間他們能產出數倍成果,且品質有保證。比如閱讀前哨站站長「瓦基」,在台積電當工程師時,他能利用下班時間完成大量書籍閱讀與心得輸出,週而復始,筆耕不綴,進而實踐了自己的志業。
這類人可能會在文章或訪談中,表示自己也是一個拖延症患者,但你可千萬別當真!
不是指他們在說謊,而是他們即使拖延,也往往能透過自我調整,快速回到正軌。因為這類人的自我要求,通常都很高。
而我們的拖延——就是真的只是拖延XD。
第二種人:普通人
既不特別上進,也不特別懶惰。
想要不等於需要
有了前面的鋪墊,相信你應該不至於輕易以為:只要自己「用對了方法」——比如善用 Notion 管理人生——就能和前述第一種人,有著同等的品質與產出。
我不會說不可能,但事實通常是——我們打從心底「沒有這麼強的動力」,去創造這麼多產出。否則這世界應該遍地都是瓦基了。
換句話說,儘管每個人有自己的追求,我們也都「想要」做得更多、更好。但我相信:其實「高產出」並非大部分人真正的核心追求。
既然不是核心追求,則因此動力有限,乃人之常情;既然動力有限,你就不太容易維持所謂的「Notion 工作流」、「人生管理系統」。
畢竟,如前所述,它們的代價可是非常高昂的。
我以為我想要
更別說,很多時候,我們只是「以為自己想要」。
就像我,看到別人把 Notion 用得飛起,心生羨慕,以為那就是我想要的!結果學習、實踐一波之後,很快就赫然發現——原來我並不需要。
本文並非否定個體對於高產出的追求與實現可能。只是在行動之前,我們仍不妨再次問自己:「對我而言,什麼才是『最核心』的追求?」
是把「很多事情」都做得很好?還是把「最重要的幾件事」做好?
現在,我選擇後者。
相關文章:為什麼你「不需要」所謂的人生管理系統
無所不能就是 Notion 的最大缺點
關於 Notion 的使用,我們已經聊了很多。最後,讓我們回到 Notion「本身」。
在用過這麼多款風格截然不同的筆記軟體後,我不得不深深相信:
產品本身的強烈特質,將會大大影響你使用它的習慣與價值觀。
所以,除了探討 All-in-One 式使用 Notion 的潛在困境,我們更要聊聊它自身的特質。
無所不能、用法多元,無疑是 Notion 最鮮明的特質,更是 Notion 之所以能有一大票「All-in-One 教信徒」的根本原因。這點,其餘筆記 app 幾乎難以望其項背。
對此,你不得不佩服 Notion,它確實強大!
但很遺憾——儘管不意外——這也是它的「致命傷」所在。
換言之,如果說 Evernote 的主要缺點是太過「簡陋」,Notion 的問題則恰恰相反——太過「豐富」。
連資深教學文也公認的 Notion「缺點」
如果你用「notion」這個關鍵字來 google,第一頁就會有滿滿的、手把手教你怎麼使用 Notion 的教學文章,比如這兩篇:
這兩篇堪稱全面的教學文,都不約而同地幫你整理了 Notion 的主要優、缺點。其中一個「缺點」,則是兩邊都認同的,引述如下:
- 功能強大複雜,因此也不好上手(第一篇)
- 功能多且較複雜,相較其他筆記軟體,需花點時間上手(第一篇)
- 相較於其他筆記軟體,功能多且較複雜,需花較長的時間學習(第二篇)
這些論述都大同小異,可以明顯歸納出,Notion 的最大缺點就是功能太多、太複雜。因為功能多,所以無所不能,但也因此上手難度高。
想當然爾,這些教學文只會告訴你「Notion 的上手難度較高、需要花點時間學習」,彷彿暗示著:一旦你上手了,剩下的都不是問題。
但它們不會告訴你的是:何止上手難度高?維護成本——其實也很高,一樣需要花掉你很多時間。
無所不能的「詛咒」
Notion 的強大功能固然令人驚嘆,但這樣的「無所不能」也帶來了新的困境:
- 難以專注:你能做的事太多,往往同時追求多個目標,最終注意力被分散,產出也大多差強人意。
- 容易半途而廢:你總是試圖發揮工具的全部潛力,但因為缺乏明確的方向,很容易放棄。
正因為 Notion 能做的事實在太多,我們更需要刻意限制它的角色。與其追求大而全的人生管理系統,不如聚焦於最核心的用途,讓它真正為你所用。
這樣的取捨,或許才是用好 Notion 的關鍵。
結語:最小阻力之路
綜上所述,本文想表達:無論你是生產力狂魔,還是普通人,這些都無妨。重要的是,我們總是得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代價。
所以,基於一定的自知之明,悉心為自己挑選「能夠負擔、能天天貫徹」的前行之路,無疑是不變的正道,或許可以稱之為「最小阻力之路」。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
用 Notion 管理人生,是個存在於真實世界的美夢,且必然有人能夠實現它。
但很可能不是你。
至少不是我。
作為一個對自己有所了解的人,我們可以選擇更好、更簡單的方式:只使用 Notion 的局部功能——它最出色的部分——並將它其餘美好都拋諸腦後,大方地視為不存在。
下一篇將探討,使用 Notion 3 年後,我「為何」選擇畫地自限,讓它回歸為一項單純的筆記工具,並充分為我所用。
且容我斗膽地認為,對多數人而言,「簡單使用」或許才是面對強大的 Notion,最好也最自得的相處模式——這個議題,我們還要繼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