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 4 千個禮拜》筆記(一)病態的生產力
人生 4 千個禮拜
2024/06/21
:推薦 Cal Newport 的 Deep Questions 第 255 期:The Failure of Cybernetic Productivity。本期討論為什麼用工具提升生產力終將失敗。
這是《人生 4 千個禮拜》筆記的第 1 篇,你可以把它當作是一則重點整理,加上大量我個人的經驗與想法。
我認為,如果你不是書中描寫的這類人——在某些方面、某種程度上對追求生產力有過一定追求的人。那看本書很可能只覺得它像是一連串的高級雞湯文。
比如「接受人生有限」這樣的話,你可能早就聽過無數次,甚至已經麻木了。
然而,作者在書中把這類人在「生產力追求路上」所伴隨的種種「荒謬」與「弔詭」之處,精準地勾勒出來,令人拍案叫絕。
或許你不是這樣的人,沒關係,因為我(某種程度)是。
所以我會試著把這樣的努力與隨之而來的困境,盡可能展現出來,好比是種自嘲。就像〈使用 Notion 滿 3 年,為何我仍「不推薦」用它來管理你的人生?〉中的我。
系列:人生 4 千個禮拜
- 《人生 4 千個禮拜》筆記(一)病態的生產力
- 《人生 4 千個禮拜》筆記(二)抗拒「重要性中等」的誘惑
再次提醒,本文中有相當部分屬於我自己的看法,而非單純書中觀點的整理。我會適度明示地區分這兩者,還請讀者留意。
本文整理書中的前言到第 2 章。
作者簡介
本書的確又是一本談善用時間的書,但宗旨是我們所知的時間管理大慘敗,我們需要停止假裝那些方法有用。
作者 Oliver Burkeman 是《衛報》的專欄作家,寫的正是有關「如何提高生產力」、「時間管理」等主題。
只不過他後來發現:這些所謂的「提高」,並不像想像中的那般美好。因此才有了本書的誕生。
換言之,本書可說是他對自己與「提高生產力」這個議題的重新觀察、自我反省。
當然,也不是每一個人張口閉口都是生產力。但不可諱言地,現代人對生產力的重視與追求,確實與日俱增。
從成功學到生產力
以往書店的書架上,總有一櫃是滿滿的「自我提升」、「成功學」。現在當然還是有,但就我的觀察,它們更多被一大票「工具方法論」的書所取代了。比如電腦玩物站長的《防彈筆記法》。
這是一個從抽象到具體的演化過程,也不難理解其中的緣由。
畢竟,無論是成功學還是自我提升,都是高度的抽象概念,很難有具體的方法可以直接照著做,而結果又很難驗證,它們都太空泛了!
這些內容已經無法滿足現代人,我們想要更加「看得到、摸得著」的東西,最好能立刻看到這些方法、工具的效果——於是我們有了「生產力」。
從抽象的「成功、自我提升」到具體的「提高生產力、時間管理」。
生產力至上
最近幾年,我們被活出百分之百全效生活的建議給淹沒,市面上的書籍鼓勵我們做到《極度生產力》,《一週工作 4 小時》,還要《更聰明、更快、更好》。
這些書暗示著:我們應該不斷地改進自己,讓自己變得更有效率,更有生產力。
五花八門的網站要我們化身為「生活駭客」,好讓完成日常事務的時間能少個幾秒鐘(「生活駭客」一詞本身就是古怪的建議,彷彿你的人生頂多稱得上某種老是出錯的裝置,需要加以調整,不再處於未達最佳運轉的狀態)。
你對上述現象可能不陌生,又或許你並不是這樣的人,甚至感到嗤之以鼻。
但這個世界上,確實有這麼一部分人(包括我),時常在乎「怎麼做會比較快?還能再快嗎?」等議題。
雖然我自認為不是一個追求極致生產力的人——遠遠不是。
相關文章:11,我絕不當資訊的聚合者
然而,我發現,追求生產力並不是只有「實踐」這個面向而已。有時候光是「空想」,就是一種貪婪。
而這樣的貪婪會帶來所謂的「FOMO」(這裡指對資訊的錯失恐懼)與明顯的焦慮感。從這個角度看,我依舊深陷其中。所以我需要這本書。
現代生產力離不開工具
這部分不是書中內容,而是我的看法。
生產力其實也不是什麼新概念,就算是幾千年前的人,也會追求怎麼「怎麼做事更快、更好」——只不過他們可能不是用「生產力」這個詞而已。
那為何現在「生產力」一詞已經成為顯學?
仔細想想,「生產力」一詞大概是這近 10 年才比較頻繁被使用、強調。這其中的差別究竟是什麼?
我認為關鍵的差別是「工具」——工具進化了。
軟體即生產力
工具,尤其是電腦、網路時代的核心工具——軟體,和以往相比,已經大大地進化了。我們使用各式各樣軟體,來完成工作上的簡報、提案、包括我的程式碼。
這些軟體讓我們更有效率地完成任務,並且增加了我們的工作能力。當然,這也意味著我們需要學習和掌握更多的軟體技能。
說穿了,我們其實就是把「使用這些軟體的產出成果」視為生產力。
而所謂「提高生產力」,某種程度就是指:提高我們對這些軟體的使用技巧、方法。
這些軟體對現代人而言太過尋常,以致「生產力」一詞也變得如此普及、朗朗上口。
這樣的論述可能不夠全面,但我覺得在大方向上確實如此,你說呢?
生產力軟體的戰國時代
而在各式工具軟體中,哪一種更能成為生產力的代名詞?
如果是 2000 到 2010 年,所謂的生產力軟體,大概是指微軟 Office 系列——忘掉那個美好的上古時代吧!
2010 年代至今,毫無疑問,生產力軟體的代名詞,就是「筆記軟體」。
當然還有各式各樣讓你工作、生活更加「方便」的軟體,如:
- 專案管理軟體:Trello、Asana。
- 個人時間管理軟體:Todoist、TickTick。
- 工作流程自動化軟體:Zapier、IFTTT。
但筆記軟體絕對是其中的主角。
筆記軟體為王
筆記軟體是現代生產力舞台的主角,這點你可能很難否認。
比如時間管理,你聽過 GTD。目標管理,你聽過 OKR。甚至還有關於個人知識管理的 PARA Method、卡片盒筆記法。太多太多了。
凡此種種,當你決定要實踐的時候,你幾乎都必須選擇一套筆記軟體來使用。(當然也是可以用紙本啦!不過,呃…你懂的)
難怪現代生產力 KOL 們,多離不開教你怎麼「高效使用」某某筆記軟體。彷彿不好好學習、善用這些工具,就要被時代拋棄。
說得有點遠了,讓我們回到本書。
作者並沒有提及筆記軟體,但他也認為,善用各種技巧、產品,能讓你做事更快、更有效率,當下能帶給你強烈的掌控感——這種感覺真的很好!
問題不在於這些技巧與產品沒用。它們確實有用。你可以完成更多事,趕去開更多會,送孩子去更多課後活動,替你的雇主賺更多錢。
但接下來的故事可能就沒那麼迷人了。
然而矛盾的是,成功後,我們得到的只有感到更忙碌、更焦慮,某方面來講還更空虛。
生產力的弔詭
生產力最大的弔詭在於,當你學習了新技巧,新工具,把以往要花上 2 小時的事,在半小時內俐落地完成之後——你發現新任務以更快的速度進來了!
這描述有點誇張,但也有真實之處。
誇張的部分在於,不是每件都能夠藉由工具、技巧,大幅縮短所需要的時間。有些事——尤其是那些困難的事——就是需要佔用你大量的心力與精神。
能夠大幅縮短的,往往是一些瑣事。
當然,我認為,能夠減少做瑣事的時間,絕對是好的、有益的。只要你確保你做的是「必要」的瑣事。
2024/06/21
:如果你多少認同「透過工具來控制並提升生產力可能並不可行」這個命題,想了解類似且更加深入的討論,可以參考 Cal Newport 的 Podcast,Deep Questions 第 255 期:
工作是做的不完的
而真實之處在於,我們都知道,工作——長期而言——是做不完的。你能夠做得更快,往往就會做得更多。
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Edward T. Hall)談到現代世界的時間,感覺就像是永遠不會停下的輸送帶,我們一送出完成的工作,就會冒出新工作。
所謂變得「更有生產力」,似乎只是加快輸送帶的運轉速度,而不是讓我們變得比以前更加從容、有餘裕。
這裡的關鍵命題應該是:這些多出來的時間、多完成的工作,對你而言是否有足夠的價值?如果有,那生產力仍是值得追求的。
所以,我倒不認為作者說的「感到更忙碌、更焦慮,某方面來講還更空虛」現象一定會發生——這個描述有點太片面、太戲劇化了。
不過接下來的「效率陷阱」,則是我認為本書必讀的部分。
效率陷阱
效率陷阱最糟糕的地方,在於「質」也會受到影響,你愈是努力塞進每一件事,你用在最沒意義的事情上的時間,反而會增多。
換言之,一旦你做某些事情的速度變快、變容易,你很可能會傾向做更多。
這真是一個巨大的諷刺,卻又如此的真實。
第二件 6 折
有時候,這些額外增加的效率(生產力)就像是超商的「第二件 6 折」零食。平時你知道零食不健康,所以不會多買。
但有了這個折扣,我們往往忍不住,買更多——內心還覺得很划算。
正如前述,這些事如果不是「必須的」,那「提高對此事的生產力」,往往只是讓你浪費更多時間,做那些本來就不需要做的事!——就像多吃了一堆零食。
我在〈少則得,多則惑:使用 Notion 時的兩個常見陷阱〉提到的兩種典型情況,就屬於不必要的瑣事——卻能夠消耗你大量心力☺️
難怪文中不禁感嘆:
但如果你讓我選,我寧可沒有這些自由——因為一不小心,就容易沉迷其中。
我才不會!——真的嗎?
看到這裡,你可能還是有點不服,覺得會掉入上述的陷阱的人,肯定是因為沒有分清楚事情的輕重緩急。
換句話說,只要把事情分清楚,好好規畫、時時提醒自己,就不會掉入這樣的陷阱。
老實說,在看完本書之前,我也是這麼想的。
但我覺得,我們往往還是低估了「完整性的誘惑」,與隨之而來的時間浪費。
再論「人生管理系統」
書中這兩段話讓我特別有感:
你要是採用超級有雄心壯志的時間管理系統,也就是那種承諾能搞定整張待辦清單的方法,你最後大概沒機會處理清單上最重要的事項。
上述「超級有雄心壯志的時間管理系統」,不正是所謂的「人生管理系統」?
相關文章:為什麼你「不需要」所謂的人生管理系統
我在〈使用 Notion 滿 3 年,為何我仍「不推薦」用它來管理你的人生?〉中不建議你用 Notion 建立一個大而全的「人生管理系統」,主要理由是它的「維護成本太高」。
維護成本太高,是我認為這類「人生管理系統」的第一個重大隱憂。
第二個隱憂
而本書作者提出了一個「更加高級」的切入視角。
換句話說,縱使「人生管理系統」的維護成本為 0(這當然不可能,不過這樣的假設有助於你理解,這類系統的「危險」之處),擁有這樣的系統,也未必是全是好事。
你愈是堅定地說服自己,有足夠時間做每一件事,你就愈不會感到有必要質疑,從事某項活動是不是善用你一部分時間的最佳方法。
於是待辦事項愈堆愈多。
仔細想想,這不正是另一種——無所不能的「詛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