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用過 Pocket 這類可以幫你把文章、網址存下來,以供日後再讀的服務。現在很多瀏覽器也內建了類似功能。

可以說,這樣的「稍後再讀」服務,幾乎是現代人獲取和管理網路上資訊的起手式。畢竟資訊量實在太大,不可能一看到什麼就讀什麼。

如果要再進一步,將這些資訊歸納、整合,那可就非常複雜了!

資訊整理的高手們

聽聽星箭廣播這期〈107: 希望我們的第二大腦都不會太遲緩:聊聊學習生產力工具(ft. 財報狗林威宇)〉,我們可以得知,有一類人,特別熱衷於整理、消化網路上的各種資訊。

通常,這些人也都挺厲害的,比如上述財報狗的林威宇

附帶一提,林威宇也是 Logseq 的愛用者。事實上,我第一次知道 Logseq,就是在他的臉書貼文。

只是那時我還想不到,我會在 2022 年底,成為 Logseq 的忠實用戶。

但我想說的是——我絕對不要成為這樣的人。

純屬博君一笑純屬博君一笑

這樣是哪樣?

為避免誤解,我們還是要定義一下,所謂的「這樣」,到底是哪樣?

在部落格「關於我」中,我已經表明自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筆記控」,更有多篇文章討論或提及了筆記軟體如 NotionLogseq

毫無疑問,我是一個很愛整理知識(尤其是程式相關的知識)的人,而且也深信著「不寫下來就無法思考」的價值觀。

善於收集、整理、消化大量零碎資訊的人

所以,我不想成為的,是「大量零碎資訊的有效聚合者」,請注意這裡有兩個重點

  1. 大量、零碎:意味資訊來源眾多,可能是網路文章、YouTube 影片、Podcast,甚至臉書、推特發文。
  2. 有效:有一整套系統(或稱「工作流」),有辦法大量收集眾多來源資訊,並且還能相當程度地進行處理、整合,甚至內化與輸出

該怎麼形容這樣的人?聽聽上面的那集 Podcast 就能知曉。可想而知,這類人也通常都非常善用工具,有著過人的生產力。

我就知道好幾個!


為什麼我不想?

如果你以為我會說:「我不想是因為,他們把自己限縮成一個資訊收集機器,就算是把資訊收集得很好,但最終沒有把它們轉化為有用的知識……等等等」那你就猜錯了🤣

不可否認有些人或許是純收集而忽略創造價值,但至少就我所知道的這些人,是真能夠一定程度運用起大量聚合後的資訊,比如上述的林威宇。

不過,我還是不想成為這樣的人,原因有兩個:

  1. 我的能量不足。
  2. 收集讓人滿足,但也讓我煩躁。

一、我的能量不足

說真的,我並不(特別)羨慕那些生產力過人的人,因為我知道自己沒有那麼多能量。對此,我也不氣餒,只怪自己仍無法將大部分的專注力,都盡可能用在刀口上,還是常常在看 YouTube 廢片解說🙈。

而且我知道,即使將時間精力全都用在刀口上了,那依舊是有限的。面對有限的資源,我始終不能太貪心,最好集中在少部分關鍵知識材料——比如書本——才是正途。

二、收集讓人滿足,也讓我煩躁

收集資訊肯定能帶來一些成就感,因為「掌控力」與「收集欲」被一定程度滿足了——那種井然有序的感覺,我懂!

然而,知識的 FOMO(即知識焦慮)是所有軟體工程師的宿命,看看胡立這篇〈來談談工程師的知識焦慮〉就能明白。

真的很焦慮捏!

程式之海就已一望無際,再看看邊界外的眾多資訊,實在讓人絕望。資訊處理工作流?不可能——能寫好每天的 Logseq 日誌Google Sheets 記錄,我已該知足。

稍後再讀——你真的會讀?

一般人可能會回答:「應該會。

而你我都知道,真實的答案往往是:「當然不會。」

而我想說的是,絕大部分的時候,存了不讀才是正確的XD!


小結:靠別人去聚合

可是,不收集,我會很容易資訊焦慮耶!怕跟不上時代。

真的會!我也會,那要怎麼辦?

當然是把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去做,然後我再關注這些人就好了,比如追蹤臉書或訂閱電子報。

沒錯,我自己不聚合,我就關注幾個很會聚合的人足矣——這些人自然會幫我們去聚合一大堆已經在大量聚合的人事物(好繞口)。

說到這裡,不考慮追蹤一下,本文已提及多次的林威宇臉書嗎?(我個人就有追蹤他)

但如此一來,你可能又不免擔心,那資訊豈不是已經經過了 N 手後,才被我看到?是的,確實如此。

然而,對於零碎資訊(相較於完整、有體系的內容),我覺得可以了。

誤導?沒關係,只要我們保持著一顆持續思考的心,你總能嗅到其中的不對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