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軟體 UpNote 最吸引我的三大亮點
文章目錄
by William Chen on Pexels
如你所知,我是一個「不做筆記就不會學習」的人🥹
但就像我在〈逐漸被我遺忘的卡片筆記〉中提到的那樣,我並不喜歡對特定的筆記軟體過於鑽研、深挖它的大量用法與變化,更不可能建立一個所謂的筆記系統。
我更愛「簡單粗暴」的方式😎
關於我的筆記軟體使用演進史,可以參考過往這幾篇文章:(依時間順序)
- 心得 |《曼無止盡》第 40 期:Evernote 的重生之路
- 使用Notion 滿 3 年,為何我仍「不推薦」用它來管理你的人生?
- Logseq 心得:一顆冉冉升起的「卡片筆記」新星
- Evernote 替代方案——筆記軟體 Bear 2 升級心得
除了 Evernote 之外,其餘三者都是我現在仍有在使用的。所以它們相互之間並不是進化式的替代關係,而是不斷完善的補充關係。
本文要來講講,為何在這三個筆記軟體之外,我還需要第四個筆記軟體——UpNote。
第四個筆記軟體
第四個筆記軟體真的有必要嗎?或者它只是另一種疊床架屋或自我滿足?
我也曾思考過這個問題,所幸,現在已經有了明確的答案,本文就是我對這個答案的闡述。
如果你對 UpNote 這個軟體有興趣,本文可能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我們暫時拋開對細節的教學,直接看看為什麼我都已經有三個筆記軟體了,還認為自己需要它——而你也有可能有相類似的原因。
不過,開始之前,我們得先對 UpNote 進行簡要的介紹。
UpNote 簡介
UpNote 是一款跨平台筆記軟體,支援 iOS、Android、macOS 和 Windows,旨在為用戶提供簡單、優雅且高效的筆記體驗。
它以 Markdown 為基礎,結合直觀的介面設計和強大的功能,吸引了許多尋求 Evernote 替代方案的用戶——包括我。
UpNote 使用者介面
UpNote 的核心理念是讓筆記變得輕鬆流暢,並幫助使用者專注於最重要的內容。
免費版限 50 則筆記,只適合作為體驗、測試之用。付費才能解鎖無限筆記數量、附件插入與進階格式化等功能。
付費方式又分為月費或一次性買斷:
$1.99/month or $39.99 Lifetime.
我個人是用了一、兩個月後,覺得 OK 就索性買斷了。
為什麼還需要第四個筆記軟體?
曾經,我以為 Notion 足夠萬能,Logseq 足夠自由,Bear 足夠簡單、美型。它們陪我度過了不同階段的筆記需求,同時不斷形塑著我對「好筆記軟體」的定義。
一般的隨手記事,我不會打開 Notion 或 Logseq——因為它們都很「重」,有著較多的層級或複雜的筆記關聯。
對於簡單記錄,Bear 無疑是最好的選擇,但它僅限於蘋果生態系(iOS、macOS),而我的手機是安卓啊啊啊!
這就是我找到 UpNote 並開始使用它的起點。
本文主旨
這篇文章沒有詳細的功能介紹,也不是使用教學,而是我的選擇與考慮。
在已經擁有三款筆記軟體的情況下,為什麼我還需要 UpNote?以下是我選擇它的三個關鍵理由。
最後,我會為讀者——尤其是還在摸索自己喜歡的筆記方式、軟體的人,提出「基於我個人使用經驗」的筆記軟體選擇建議,作為你下一步的參考。
因為 Bear 跟 UpNote 兩者的性質很像、介面也大同小異,都屬於 Evernote 的典型替代,所以我會特別比較它跟 Bear 之間的關係。
好,我們開始吧!
一、跨平台同步:真正的全裝置筆記自由
Bear 的一大限制,就是只能在 Apple 生態系內同步。作為 Android 手機使用者,我無法隨時記錄靈感,讓 Bear 成為一個「只能在電腦使用」的工具。
出門在外的時候,我們常常習慣用手機快速記下一些待辦事項、突然浮現的靈感。這些事如果無法立法被留下來,會讓人很不安XD——因為很可能會忘記。
UpNote 的全平台支援剛好補足了這塊,讓我在任何裝置(主要是手機)都能隨時記錄。
雖然和學習關係不大,但記錄雜事、靈感卻也是生活中的「硬需求」。
二、筆記本:處理「專案」型筆記
Bear 採用純標籤系統對筆記進行分類,雖然彈性高,但無法封存。
這意味著,當一個標籤底下的筆記現階段已不再重要,它們也無法從視野中淡出,除非直接刪除該標籤。但這樣又不利於複習或尋找,因為它們曾經擁有分類。
我覺得「刪除標籤」是一種不夠溫柔的處理方式,儘管它很簡潔。
UpNote 除了支援標籤,還有「筆記本」設計(如圖中的 1️⃣),讓我可以為專案性質(比如去日本旅遊)、階段性任務建立專屬的筆記本。
更重要的是,它們可以封存!
完成的專案不需刪除,只需收進封存區,不佔視野,卻能隨時調出查閱。
實際使用上,我幾乎不碰 UpNote 的標籤(因為這和 Bear 重疊了),而且,我很克制地只用五到六個筆記本(如上圖),讓它成為我處理專案型筆記的專屬空間。
三、空間:清楚區分工作與生活
UpNote 還有一個低調但強大的功能:空間(Spaces,如圖中的 2️⃣)每個空間都是獨立的筆記世界,擁有自己的筆記與筆記本。
我為工作設立了獨立空間,把工作上的學習筆記、工作日誌、任務追蹤分開管理。這些東西我也不想塞到 Bear,因為 Bear 主要作為我個人學習之用。
比起 Notion 的多層級資料庫系統,UpNote 的單層架構讓我不會陷入過度整理的深淵——這超重要XD
這不只是分類上的便利,更是心理上的切割——當我切換到「工作」這個空間,就彷彿進入另一個世界,幫助我更快地進入狀態。
工作與生活的筆記區隔清晰,我的筆記邏輯也變得更簡單,更有彈性。
結語:足夠好的筆記軟體
上述這三點,就足以讓我長期使用 UpNote,並不會覺得它多餘,因為這三點恰恰都是 Bear 所不足備的。
但我得強調:無論是 UpNote 或 Bear,它們對我來說,都已經「足夠好」了。剩下的是我作為使用者該如何運用與獨立思考的議題。
UpNote 並非完美,也不是最強大的筆記軟體。但它剛好補足了我現有的缺口——跨平台的行動筆記、可封存的分類機制、獨立清晰的空間設計。
與其說我「選擇了」 UpNote,不如說它填補了我筆記需求中的一個空白。更重要的是——這個空白有填補的價值與必要。
這正是我持續使用它的原因。
給筆記新手的軟體選擇攻略
我覺得選擇筆記軟體就像選擇信用卡,除非它能夠帶來明顯的效益、解決具體的痛點,不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常用的工具我覺得還是少一點會比較好——雖然我自己好像也沒有做到😅,因為切換不同軟體的 context 需要時間、心力。
以下是我的選擇建議,依照你的「筆記軟體使用哲學」進行區分。
一、簡單派
希望用「一個」筆記軟體打天下的人:
- 純 Apple 生態系用戶:選擇 Apple Notes 或 Bear。據我所知,Apple Notes 現在基本上已經足夠強大。至於我為何不選它?我已在〈Evernote 替代方案——筆記軟體Bear 2 升級心得〉有所說明。
- Windows + 安卓:選擇 UpNote。
- 生態混合型用戶:選擇 UpNote,或像我一樣,兩者皆有XD
「簡單粗暴」是我的理想,只是我尚未做到。
總歸一句:「我還是對筆記太過貪心了。」
這讓我無法成為最優秀的學習者。
二、複雜派
這裡的複雜,不是指筆記軟體數量的多寡,而是需求的複雜——你希望它可以做更多事,超乎單純筆記的事。
不用說,Notion 就是你的不二選擇,其實在很多場合我還是蠻推薦 Notion 的。
原因是因為它可以很複雜,也可以很簡單,而且對免費用戶非常大方。
唯一要小心的,就是過度使用:指用來做它其實並不擅長的事情,或者是把簡單的筆記需求太複雜化。
這些行為可能會造成時間黑洞,而且不容易察覺😬
奉勸你一句:
不要妄像任何筆記軟體能夠改變你的人生。
它甚至改變不了筆記。
至於那些擅長雙向連結的卡片筆記軟體,我個人並不特別推薦,除非你很清楚自己要什麼,否則我認為先不要考慮它們。
因為它們從來就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