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文章:25,回歸原點的 Weekly Review

從 2022 年 11 月 6 日的〈01,為何他們可以,但我不行〉到今天,Weekly Review 剛好滿 10 回了!

如果是整個 blog 是我在寫作方面的「產品」,那「Weekly Reivew」可以視為產品中的一個重要 feature 與嘗試。

而一個成長中的 feature,必然經過一次次的迭代與更新。本期就來看看,從第一篇到現在,期間我有哪些感受與發現,以及做了哪些調整。

以下是我的心得(突然覺得這句話好 GPT🤣)。


一、關於「定期」與「不定期」的取捨

大部分的電子報都是每週更新一期甚至兩期,除了逢年過節或作者要務纏身不克更新之外,訂閱的讀者們對於出刊規律,有著一定的期待。

若輕易辜負,難免會給人一種「三天曬網,兩天捕魚」的感覺。

因此,考慮到我的寫作內容不易量產,與發文頻率也不算固定,我在一開始就選擇了「不定期」的更新模式,藉此逃避週更責任!

整體而言,我覺得這個選擇還是比較適合我的——因為我確實沒辦法每週都寫出自己覺得有趣的內容。

但它的代價也很明顯:有時候我已經有了想法,只要願意下筆,幾乎一定能成篇。而正因為可以偷懶,所以就真的先偷懶了!拖到下一期甚至下下期才發,這顯然就算不上什麼好事。

兩者的取捨沒有明確分界可言,端視你最在乎什麼。我希望不要勉強自己硬產內容,所以容忍了伴隨的怠惰。

可是,我也明白,有時候適度的強迫確實就能成事。甚至,很多時候,就是需要你強迫自己「開始」下筆——而輕易的寬容,會因此而失去不少。

唉,只能說,做人真難,尤難在取捨。

二、篇幅上限?忘了吧!

第一期我就為這個系列設定了三個主要限制。現在看來只有「不定期」這個限制,被穩穩地維持了。

關於篇幅的上限,原則為 1000 字,但從〈07,年末特輯上:2022 寫作反省與明年目標〉開始,我連 3 期都超過。(本期也超過)

這部分失守了,因為有時候一個完整的主題,如果要控制篇幅,需要花費 3、5 成的額外心力去刪減,但這樣做就不符合「降底寫作摩擦力」這個上位原則。

算了吧!這也不是特別重要的限制,但還是會克制一下啦!

三、我不喜歡「收集型」的創作模式

這個就非常有趣了!

如第一期所言:

目前中文創作者中,常見電子報內容架構主流之一是仿效 James Clear 的 《3–2–1 Thursday newsletter》這種。

所以一開始我也從善如流,依樣畫葫蘆——決定每期寫 1 到 3 個主題。

這裡的重點在於「多個主題」的收集。

但寫了幾期後發現,我還真不習慣這種「點子收集型」的內容創作模式,身為作者我會有很強烈的「拼湊感」。

這和我為了不要硬產內容,而選擇了不定期發文,形成「潛在的價值矛盾」。

當然,收集並不等於拼湊,更不等於硬產,只是我自己會有拼湊感而已。

我常常心中只有一個主題,但為了貫徹「主題的多元」,卻還得另想一個副主題出來——難怪我幾乎沒寫過 3 個主題的內容🐸,因為兩個就已經讓感到混身不適。

顯然,這個常見的「3-2-1」框架,並不適合我,我一次還是只寫一個主題就好了。

四、反省可以,但不必太過言重

在〈05,終於寫了「關於我」頁面〉提到了「Weekly Review 的核心主軸是『反省』」,我想,這樣的立意是好的。

但是!我也不禁發現,反省常常跟「嚴肅」產生連結,而嚴肅又和「沉重」掛勾。

長此以往,容易影響寫作的情緒,讓你的筆鋒變得愈來愈重,感覺自己若沒什麼深刻的反省,都不好意思下筆了——這無疑是一種寫作上的摩擦力。

所以,不反省了啦!

五、Weekly Review 只是一個名字而已

一開始是說,取材內容會是當週 Logseq 筆記中的思考,但其實很難真的做到,每次都是「當週」才有的想法——「非當週」才是常態。

真實往往是,很多事,已經翻來覆去想了好幾週了。所以,請不用介意,它就只是一個名字而已。

但我可以保證,這些思考都是真的。

六、輕快才是持續寫作的王道

最後,我想說,寫作務必輕快,既不必太過言重,也不必要求自己太多。

可以先寫出來,要刪要改,都是以後的事,來日方長,還可以慢慢來。